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禁毒防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号召,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禁毒青力量 法治健康行”暑期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赴陕西省长安强制隔离戒毒所等地开展禁毒实践活动。
7月17日,实践团成员及指导老师綦玥、齐昱霖赴陕西省长安强制隔离戒毒所交流学习。
涂鹏泉警官带领实践团成员走进戒毒人员的生活区,并介绍道“我们对戒毒人员实行军事化管理,从日常起居到集体活动均建立规范有序的制度;在生活保障方面,严格把控饮食安全,确保‘吃饱,吃熟,吃热,吃的干净卫生’。同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于管理中融入温情关怀,实现规范管理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
实践团成员随后依次参观了传统文化习艺室、生物反馈VR干预治疗室等教学中心的功能区域。戒毒所以科学戒治为核心、以衔接帮扶为延伸,运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手段,助力戒毒人员成功戒断毒瘾、回归社会。
在参观过程中,戒毒人员通过讲述亲身经历揭示了毒品的危害:从最初的“好奇尝试”到无法自拔的成瘾过程,吸毒严重损害其身心健康,导致家庭经济状况下滑。这一真实案例使实践团成员认识到,毒品摧毁的不仅是个体,更是整个家庭的幸福。
在座谈会上,涂警官结合具体禁毒案例,分析了吸毒人员沾染毒品的原因,涉及个人心理、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等多角度因素。随后,涂警官就如何在校园和社会层面开展禁毒宣传工作分享了经验与建议,重点介绍了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化宣传策略、内容重点以及可操作的方式方法。
图为涂警官讲解禁毒案例 杜泓臻 摄

图为禁毒问答环节 杜泓臻 摄
在交流问答环节,涂警官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青少年涉毒诱因的剖析直指问题核心。他首先提到,当代部分青少年因学业压力与社交困境陷入心理空虚,生活缺乏明确目标,容易在“寻找刺激”的心态下被毒品趁虚而入——“就像一艘没有航向的船,很容易被错误的潮水带偏方向”。其次,青春期特有的好奇心理往往成为涉毒的“敲门砖”。不少孩子对“禁品”的神秘感充满探究欲,尤其在同伴一句“试试没什么大不了”的怂恿下,抱着“就尝一次”的侥幸跨过红线,却不知毒品成瘾的生理机制早已悄然启动。更值得警惕的是吸毒人员的精准引诱。他们常以“提神”“解压”为幌子,将新型毒品伪装成奶茶、巧克力等青少年熟悉的形态,在娱乐场所、社交软件中层层设套,利用未成年人的社会经验不足实施误导。而高学历群体的认知偏差更具隐蔽性。部分大学生自恃知识储备丰富,错误认为“凭理性可以掌控毒品”,甚至轻信“偶尔使用能激发创造力”的谣言,忽视毒品对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损伤,最终在“高估自身抵御力”的误判中沦陷。涂警官强调,这四类诱因背后,实质是青少年心理防线、认知体系与社会辨别力的薄弱点。唯有针对性构建信任关系,让他们愿意向家长、老师敞开心扉,同时通过案例教学、互动体验等方式开展精准普法,才能筑牢青少年抵御毒品的心理与认知防线。
翌日,在雁塔校区党建活动中心,实践团成员与陕西省新周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展以“认清毒品危害,强化禁毒宣传”为主题的线上座谈会。
图为线上座谈会 杜永鑫 摄
张天乐警官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禁毒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强调要“以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厉行禁毒方针,打好禁毒人民战争”。结合当前国际毒品形势,张警官分析了世界四大主要毒品产区——“金三角”地区、“金新月”地区、“银三角”地区和“黑三角”地区的产销特点,指出该态势对我国禁毒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图为实践团成员记录会议要点 杜永鑫 摄
此外,张警官系统讲解了毒品成瘾机理以及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同时,针对新型毒品的隐蔽性、迷惑性等特点,张警官提出了“提高警惕、谨慎交友、及时举报”的防范建议。
当前禁毒形势依然严峻,实践团通过实地学习与线上座谈双线融合深化禁毒认知、筑牢思想防线、提升防毒能力,增强了投身禁毒人民战争的自觉。未来,成员将传递所学所感,积极参与禁毒宣传,以青春力量筑牢禁毒防线,为禁毒事业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团与戒毒所合照 冯婷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