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岭南师范学院“青衿志”突击队调研组深入雷州市覃斗镇,实地探访了当地贝苗养殖户,深入了解这一传统产业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本次调研揭示了贝苗养殖业的传承精神、技术更新滞后以及政策落地的困境,同时也描绘了个体养殖户的生存状态与收入概况。
在流沙村的碧波旁,调研组成员与数位资深珠民进行了深入交流。据珠民们介绍,他们沿袭父辈的传统技艺,世代相传的经验,让他们在平均更换螺笼7次的过程中,培育出成品贝苗。然而,养殖技术仍然停留在传统模式,对于新兴技术,珠民们保持中立态度,他们更关注能直接影响其收益的政策支持。遗憾的是,尽管政府有发放相关扶持资金,但因多种原因,这些资金往往未能有效惠及基层养殖户。
调研发现,贝苗养殖业以家庭为单位经营为主,主体年龄集中在30至60岁之间,这反映出年轻一代参与度较低,且就业选择更为灵活,使得年轻劳动力在该行业的比例难以准确统计。而家庭规模的养殖模式意味着产量受制于螺笼承载量,养殖户年收入在10万至20万人民币之间,净利润大约为6万至7万人民币。养殖成本中,人力成本占据了较大比重,其中包括养殖者的劳动与船只维护费用等。尽管如此,这些养殖户依然坚守阵地,依靠出售贝苗维持生计,对于市场需求的波动显示出一定的被动承受能力。养殖模式呈现出明显的分工合作链条:养殖户专注于贝苗培育,达标后售予植核厂;植核厂完成植核后,将珍珠贝放归大海继续养殖;最终收获成熟珍珠,进入开采、加工和销售环节。这一模式清晰划分了产业链上下游,但也凸显了养殖户在产业链条中较单一的角色和有限的增值空间。
雷州覃斗镇贝苗养殖业面临着技术更新缓慢、政策落地不畅以及年轻劳动力流失的多重挑战。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引入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提高养殖效率,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养殖户的收入,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如何吸引和留住年轻一代,让古老技艺与现代理念相融合,将是推动该地区珍珠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