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读书藏书散谈

发布时间:2024-10-27     阅读:
众所周知,买书是为了读书和藏书;读书是为了实践应用和服务社会,藏书是为了文化延续和历史传承。读书藏书是所有读书人根深蒂固的本能。香港首富李嘉诚在《李嘉诚金言录》中谈到他的“读书藏书”理念:“我不是求学问,而是抢学问;我的知识基本上是靠读书得来的。先是买来旧书,把读完的旧书卖掉,再买旧书来读;可谓买旧书,读旧书,卖旧书。我不看小说,娱乐新闻也不看,这是因为要争分夺秒‘抢学问’”。由此可见“读书藏书”的重要性——“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知识可以改变世界”!

据历史资料记载,世界上曾经有过四次重大的书的积累(文化积累),并对世界进程发生过重大影响。第一次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化积累;第二次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积累;第三次是在18世纪中叶发生的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以百科全书派为代表的文化积累;第四次是19世纪中叶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文化积累。无独有偶,在我国历史上也曾经发生过四次重大的文化积累。第一次是汉初时期对先秦文化的整理(文化积累),产生了以《史记》《汉书》等为代表的史学文化巨著,确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基础和历史走向;第二次是隋唐时期对散佚书籍的收集和新书的编纂(文化积累),它使儒家思想更趋成熟,中国封建制度进一步确立;第三次是宋代的文化繁荣(文化积累),儒家发展到了理学新高度,产生了许多儒学理论大师和《资治通鉴》等治国实践的巨著;第四次是明清修书(文化积累),产生了《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中国文化巨著。据历史资料统计,我国自西汉至辛亥革命时期共出书8万多种;从公元前206年一直到现在,我国在2230年间共出书90多万种。但在建国仅200多年的美国,其文化积累速度却快得惊人。据有关新闻报道,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达8830多万种,书架长达877公里。据了解,在美国发行量最大的三大报纸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每日新闻报》;其中的《纽约时报》被公认为当今世界上第一大报。据报道,纽约人喜欢读书、买书和藏书;读书是绝大多数纽约人的业余爱好;纽约被公认为“读书人的天堂”,美国则享有“图书王国”的称号。短短的200多年,美国就发展成为世界闻名的“图书王国”。由此可见,书的积累(文化积累)的方式、速度和取向,是多么的重要!它甚至可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国力、国运和未来!

说到读书,我自己也深有体会。我喜欢买书、读书和藏书;工作生活顺利的时候,我读书;工作生活不顺利的时候,我读得更多。可以说,书就是我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的朋友,我的伴侣,我的家园。我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我藏书是为了将重要的、散失的书尽量尽力地保留下来,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积累、传承、延续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明。记得在我国的“文革”时期,那时的“地下文学”手抄本流行甚广;我在那时(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刚好高中毕业就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到了广东省粤北山区一个偏远贫穷落后的农场当“知青”。那时的农场条件不好、环境很差,我们“知青”住在山坡上一排排低矮的砖瓦平房。白天下地干农活,挖茶坑、种茶树、摘茶叶,种菜植树,种花生、种红薯等经济作物;晚上回到宿舍,没有书读,没有电视电影,更没有卡拉OK、旅游玩乐等消遣休闲生活。吃完晚饭,十分寂寞,只好拿起从家里带来的二胡、小提琴等乐器玩耍一下,自娱自乐。当时的工资较低,每人每月出满勤才领到18元工资(采取记工分考勤制来确定工资收入),只够基本生活之用。由于我国“文革”时期绝大部分的文学书籍都被当成“大毒草”给扫除掉了(烧毁了),因而造成文化荒芜、生活单调和精神匮乏,这就给了“地下文学”手抄本的广泛流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这些“地下文学”手抄本大多以侦破小说和反特故事为主,先是在城市里流传,后又传入工矿企业和农场,最后传入农村,成了城乡青年争相阅读和传抄的对象。在那些年的文化匮乏时期,那些连作者姓名都不清楚的“地下文学”手抄本,很快便占领了中国城乡文化阵地。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文革”时期形形色色的“地下文学”手抄本达100多种,传抄本的数量更是数不胜数。我上山下乡在农场的时期,曾经看过的“地下文学”手抄本有《第二次握手》《余飞三下南京》(即《叶飞三下南京》)《梅花党》《绿色的尸体》《一双绣花鞋》等,这些被广为流传的手抄本如今大都已经公开面世了。从那时起,我就对读书藏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形成癖好。

一本书就是一段精彩人生,一个故事就是一壶陈年美酒。我喜欢读书、读报、藏书、用报,也喜欢遍访古旧残简,广采报刊。如今家中藏书虽称不上“书山报海”,但也足以令人“叹为观止”。真可谓读书最乐,藏书最乐,快乐如仙,乐如顽童。读书有味身忘老,藏书品味天地宽。清代著名学者张潮在《幽梦影》里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的确如此,如今人们读书的规律是:少年“从命”读书,为学而学,少有悟性;中年“从业”读书,学以致用,有所悟性;老年“从容”读书,轻松自如,多有悟性。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能够延年益寿。据有关资料记载,国外曾经有一项研究,专家们挑选了20世纪以来欧美伟人400名,看看其中哪类人寿命最长,结果是读书人居首,平均寿命79岁。我国也有资料记载,专家们对秦汉以来1308名著名学者的寿命进行统计分析,其平均寿命为65.18岁,超过其他职业人员的平均寿命。读书是一剂良药,不但可以医愚,还可以治病。据有关资料记载,南宋诗人陆游高寿85岁,他的长寿之道中有一条就是读书,他还用自己的诗为别人治病:“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辈,吾诗读罢自醒然”。那位老翁按照陆游的嘱咐,没有服用川芎、白芷之类的中草药,而是静心朗诵陆游的诗,数日之后,果然康复。不过,也有人担心读书用脑会影响健康。事实恰恰相反,多读书,多用脑,脑子会更灵敏,更清醒。当然,读书要适度;如果终日埋头读书,废寝忘食,不注意劳逸结合,那是会有损健康的。

再说藏书。一般来说,藏书要经历“三境界”。第一境界:量的满足。刚刚涉足藏书的人,容易饥不择食,无论精粗。一到书店,宛如饿虎下山,倾囊买书,分文不剩。如果能做到收放自如,适可而止,则可进入藏书第二境界:质的讲究。当藏书积累到一定阶段,就开始对书籍有了自己的挑剔,知道什么是好书,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书。这时候,他袋子里的钱未必比以前多,但决不会比以前那样容易出手,只是到了该出手时才出手。他在琳琅满目的图书面前,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面对往日的诱惑,不动心,不动摇,不见所欲,其心不乱。这时,他就开始慢慢进入藏书第三境界:藏以致用。他买书的嗜好,又有了变化,他可能会集中收集某类书籍,眼光从以前的散漫无序,一变而成为神情专注;他只对自己心仪的某一类书两眼放光,而对其他书则熟视无睹。那些心仪的书正是他所要研究的对象。这使我想起了美国著名的藏书“三不要”理论:第一,除非你喜欢,否则不要去买;第二,除非是第一版书,否则不要去买;如果有不同的版本,则要买第一次发行的版本;第三,除非这本书处于最佳状况,否则不要去买。这就是美国著名的藏书“三不要”理论。所以,不要为了纯粹的投资而买书,因为投资应该放在可兑现的有价证券(股票、基金、债券等)上。买书藏书是为了读书学习,学以致用;方便工作,服务社会。

总而言之,读书藏书,持之以恒,可以积累人格力量;藏书用书,服务社会,可以升华人格品位。藏书是品位最高的收藏门类,其传承历史、延续文化的功能最强。史书把“藏书家”称为“家”,就是没有“藏画家”“藏瓷家”之说。在“藏书”中,“古书收藏”是藏书的桂冠,排在最高端,是藏书界的龙头大哥。因为古书一是传世量少,二是需要大量金钱,三是要具有广博的学识背景和特别专业的鉴别力,还要有广泛的行业内社交圈。精明人藏书,要由最初的漫无目的的凭兴趣收藏,到有意识有目的地聚书,再到作为一项事业来做,最后发展到利用藏书来进行学术研究,为社会发展贡献心得,为传承文化服务社会。藏书是一项寂寞的事业,在当今这样一个争着“混个脸熟”的年代里,特别是在当今这样一个崇尚张扬、羡慕名人、万众追星的年代,更为难得。书是命根子,书是“黄金屋”。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活到老,学到老,读到老,藏到老。买书是为了读书,读书是为了用书,藏书是为了传承。只有持之以恒地买书、淘书、藏书、写书、编书、译书、出书,不断上台阶,才有好收获!
作者:大学生网报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校园文学推荐
  • 我爱青山常葱茏
  • 我家大门南方,209国道边,有一座二百余亩茂密大山,葱茏郁深的绿色,总是令人喜爱。
  • 10-27
  • 读书藏书散谈
  • 众所周知,买书是为了读书和藏书;读书是为了实践应用和服务社会,藏书是为了文化延续和历史传承。
  • 10-27
  • 舞台剧本通稿回位可期
  • 过去的2023年,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发生一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那就是把长期游离在外的剧作家纳入中国作家协会这个大家庭中来,正式
  • 10-27
  • 龙潭河
  • 我敢说,就是乐东本地人,恐怕也没有几个人知道乐东境内的这条龙潭河。
  • 10-27
  • 眷恋一条河
  • 常常会想到蒲公英,想它被风吹散,在空中飞舞的样子,仿佛那飘飞着的不是蒲公英,而是自己。
  • 10-27
  • 南湖春色
  • 最先来到人间的春意,总是被雄踞大地的严冬所拒绝、所稀释、所泯灭。正因如此,每逢这春之将至的日子,人们会格外的兴奋、敏感和好奇。
  • 10-27
  • 朝花夕拾杯中酒
  • 我本不喜欢饮酒,所以,至今也品不出酒的个中滋味来,只知道酒入口后是辣辣的。
  • 10-26
  • 汕尾的海洋文化魅力
  • 汕尾,是一座拥有“百岛十滩九湾” 的美丽滨海城市。我和几位友人相约到汕尾度暑假。
  • 10-26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