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正式会谈》“助人”话题里,我读懂了善意的分寸
最近,我观看了一档备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化交流节目《非正式会谈》,第九季中“最好的帮忙就是不要帮忙?”这一话题引发热议。这也让我停下了快进键,陷入了久久的思考。
节目里,来自不同国家的嘉宾们没有停留在“该”或“不该”的二元对立里,而是分享了许多真实又戳心的故事。钟逸伦提到“帮人要先看清需求”,他举例说曾主动帮朋友搬宿舍,虽然最后没搬完所有行李,但朋友那句“有人搭把手就很暖”让他明白,助人不一定非要“完美结果”,真诚的态度更重要。还有嘉宾聊到曾因“盲目帮忙”反而添乱——比如替同学写课程报告,却因不了解对方的学习进度导致作业不合格,这让我瞬间想起自己的经历。
在学校里,我们常常会遇到同学寻求帮助,像学业上的问题、生活中的困难等。有时我们出于好心给予帮助,却可能因为没有充分了解对方需求,效果不尽如人意。就像有同学帮忙做小组作业,却因对任务理解不同,反而增加了后续沟通成本。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停止帮助他人,而是要像节目嘉宾所说,更加用心地去帮助。
节目里还有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拒绝无效帮助,不是冷漠,而是对善意的负责。”这让我意识到,之前总怕“不帮忙会显得自私”,其实真正的善意,是有分寸、有智慧的。比如现在同学找我帮忙,我会先问“你希望我帮你做什么”“哪里需要重点支持”,反而让帮忙的效率更高,也减少了不必要的误会。
这场讨论没有给出标准答案,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过往助人时的误区。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我们都想做个“温暖的人”,但或许更该学会“聪明地温暖”——不盲目消耗自己,也不辜负别人的期待。未来再遇到需要伸出援手的时刻,我想我会记得这期节目带来的启发,让善意既有温度,也有分寸。
校园文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