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竹扁担颤悠悠

发布时间:2024-11-03     阅读:
离开初中母校60年后,老同学应约重返学校集会,幸运参观校史展览室,旧物面前有人眼眶湿润,有人激情澎湃,更多老同学沉浸在那一幕幕建校初期的艰苦创业、童年的奋斗史,那根竖立在墙角、油光发亮的竹扁担,两端的弯勾勾起我心中的无限思念……

我12岁那年,离村到20华里外的新圩中心小学读高小,成了在校寄宿生,周末才能回家一次,带足一周的米和菜。在我要出发那天,大姐为我准备行李时,说:“那么多行李,靠手拿,肩背咋行啊。”她想得十分周到又会办事,急忙到屋后砍了一根不大不小的毛竹,从两头锯断,一剖为二,熟练地削目、刮皮,又拿到厨房灶前将竹片的两端烤焦,烤得“滋滋”直响,还能闻到一阵阵竹青的焦味。她顺势将两端分别插入两块大石缝轻轻用力压一下,竹扁担两头成了弯钩,再用钞纸磨擦光滑不扎手。一根漂亮的小竹扁担便制作完成了,姐还叮嘱道:“有了扁担带东西不吃力,走起路来轻松了,好好读书,将来走出大山。”跟一般的竹扁担相比,小巧灵笼,短点,窄点,挑个三四十公斤不成问题。我把食物和用品各分两袋,挂在竹扁担的两头,蹲下身将扁担圧在肩上,随着脚步迈动轻轻地晃悠,肩膀舒服极了。

后来我还为扁担还写下一首诗以示对竹扁担的赞美:“一根扁担两头翘,希望幸福一肩挑,圧在肩上晃悠悠,勇往直前步更矫。”

有一次,春夏之交我们同村的同学从学校回家,天空着瓢泼大雨,离村不远的小河,溪水陡涨了许多,漩涡一个接着一个,咆哮着从眼前流过,水面的浮桥不见了,只能趟水过河。我停下脚步,抽出肩上的扁担,把东西往背上挂,让同学牢牢地拉住扁担。三人一组过了河,有扁担支撑过河既消除了心里的恐惧,又增添了过河的力量,分两次五六个同学安全过了河。

小学毕业后升入新创办的华安第二中学,新办校除几十名教师和必需的课桌椅外,一无所有。学校,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交通不便,生活艰苦。学生宿舍借民房,教室轮流上。规划建学校的土地是一块乱葬岗。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平山头,挖地基,挑土、运石,基建组发给各班粪箕、锄头、土铲等工具,扁担自找门路,有用锄头柄,有用木棍或竹节的,五花八门。我的竹扁担派上了用场,粪箕装满了足有近40公斤土或石头,走在小路上叽久叽久叫着,手紧抓住吊粪箕的绳子摇晃摇晃。

基建工地最难熬的酷暑节气的正午时分,太阳像个火球当空燃烧着,无论是弯腰挖土还是挑土赶路的师生,男人光着膀子,女生汗水湿漉漉像从水里起来,都感到背上似乎背住一个滚烫的火盆。再加上地面被太阳晒得一直往上蒸腾着热气。人在“火盆”与热气的夹击下,个个挥汗如雨,甚至有点透不过气来。中午休息到四点继续干,没挑几趟,肩膀红肿生疼,手脚软绵绵,几次蹲下,扁担圧在肩上,左手撑在大腿上,憋足气猛站立,巅了两步,摇摇晃晃像在扭秧歌。眼前一黑,“啪”一声,担子脱肩,身子重重地摔倒在地……当我醒过来已经躺在宿舍的床上,班主任给我喝了一瓶十滴水,人精神好了许多。

我初中毕业离校时,竹扁担被学校选为“勤工俭学校史展览室”的成员,虽然没能再陪伴我走南闯北,却能留在学校里,向晚辈的师生诉说着参加建校办学的美丽故事我颇为欣慰……
作者:大学生网报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校园文学推荐
  • 竹扁担颤悠悠
  • 离开初中母校60年后,老同学应约重返学校集会,幸运参观校史展览室,旧物面前有人眼眶湿润,有人激情澎湃,更多老同学沉浸在那一幕幕建
  • 11-03
  • 花艳情浓紫茉莉
  • 前年的一个冬日,我和小外孙一家到南安香草世界亲子游。山上树木葱笼,路边花草艳丽,将大地装扮得五彩缤纷。
  • 11-03
  • 盛夏探秘东江湖水帘洞
  • 提及水帘洞,人们脑海中往往浮现出《西游记》中孙悟空那神秘而迷人的花果山水帘洞。
  • 11-03
  • 注江丹霞谷喊你来
  • 在岁月的呼唤中,大山宛如一位沉睡的巨人,低声而又坚定地呼唤着你的到来。
  • 11-03
  • 今夜,沐浴晶莹碧亮的月纱
  • 让我们相牵炽热的双手,在他广袤的葱绿中畅游,那一座座山峰,奇状罗列、伟岸灵秀,像一片片天然绿海,在赤水河畔四周
  • 11-03
  • 官场囧事
  • 作家刘震云先生的系列小说《官场》讲述的是官场中权利角逐和尔虞我诈的事,而我亲身经历的几件囧事同样涉及官场,虽与权力之争无关
  • 11-03
  • 顾老师
  • 吉武邀请来公司工作的顾世杰老先生,应是七九二不少同学熟悉的,因为七九二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读过书和工作过的人数应当有七八位吧。
  • 11-03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