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后的橄榄树
发布时间:2024-11-04 阅读:
老家厝后有两棵老树,一株橄榄树,一株鹅掌木。两树间有一丰盈的泉眼,那是从大山深处蹦发出来的甘泉,汩汩流淌。橄榄树头用鹅卵石砌起一堵墙,保护水土不被冲涮,形成一个不小的台面。笔直的树干和长向空中的枝叶尝试着向天扩展。青葱若玉,长袖善舞,赏以岁月它竟然成功了,至此,如果没有它的允许,阳光都甭想射透其浓荫到地上播洒斑驳的光影。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三毛的歌词让人们对橄榄树云牵梦绕。除了这首脍灸人口的歌曲外,橄榄树还是和平的象征。爱好和平的人们把鸽子和橄榄枝当作和平的象征由来已久。橄榄树还是坚强的树种,它高达数十米,枝繁叶茂,就像一把巨大的绿伞。父亲说,先有树后有厝。前辈极有远见,摆罗庚又卜卦选址建屋,讲究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不缺。厝后有树,树下有水,根深叶茂,树冠护荫,花香果甜,人居于此既是缘份,也是大福气。人与植物相互依存,我们的生活与植物息息相关;无论何时,人类的灵魂都需要草木的滋润。
我喜欢橄榄树。橄榄树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它经历过坎坷和挫折,史上发生过多次台风、地震,周边大量树木被刮倒,多少民房损毁,山体滑坡,而它依然坚韧不拔地守护着这块土地。鹅掌木就没有那么幸运,一度被狂风拦腰折断过呢。橄榄树尽管已是上了年纪的长老,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及自我防御能力,被当地人称为“生命之树”。我知道,它见证了农村的土地改革、合作化高潮、联产承包、改革开放、脱贫致富、新农村建设……老橄榄树历历在目,有过伤心落泪,也曾开怀大笑。它不讲索取,只讲奉献,年年硕果高挂树梢上。村民耐心等待果熟蒂落,塞一粒入嘴,细啃慢嚼,味道甘酸,镇静安神,美容养颜。
如今,县道沿伸进村的水泥公路连着村中大道,直通老橄榄树下。女儿回忆,六七岁时想到老家吃橄榄,被父母送到奶奶身边。那时的农村不仅贫穷,卫生极差。小女幼嫩的皮肤被蚊虫叮咬千疮百孔,接她回去时,孩子娘两眼泪汪汪,埋怨:“活受罪啊!”但也有一好,多亏了橄榄,站讲台的女儿职业性的慢性咽喉炎不治而愈了。走时不忘带一大筐青橄榄,让左邻右舍至亲好友分享……
弹指一挥间,40多年过去了,农村今非昔比,一座座小楼房红砖白墙钢筋结构,取代了过去土瓦房,茅厕夷为平地,环境卫生变好了。道路硬化,两旁栽种高矮搭配的香樟树、桂花、三角梅等。树下绿草如茵,百花争艳,指甲花、紫茉莉、长春藤被设计成相匹配的花圃,高矮错落,村口一整片黄花菜吹起喇叭迎客。外出打工的、养蜂的纷纷返乡创业:民宿、餐饮、农乐家、土特产网购……老橄榄树身后的亚热带原始森林也成了避暑胜地,还有一片新开发的橄榄林,就像老橄榄树的孙辈,郁郁葱葱。
前不久,从北京来作客的小外孙,早起蹦蹦跳跳,从地上拾起几枚橄榄,泉水一冲塞进嘴里咀嚼,有点咸有点甜有点酸。在她算是稀罕物了,嘴角浮起一丝甜蜜的微笑。姥爷问有何感受?答道:“吃的是土鸡土鸭和自种的蔬菜,还有山上红菇、野果,山青青,水绿绿……”哦,我的天啊,生活就像应季吃橄榄,越嚼越甜了。
作者:大学生网报 来源:大学生网报
校园文学推荐
- 去处
- 妻子来电话,叫我去上海过五一劳动节,我应允了。四月二十七日上午八点三十分,从龙泉坐动车前往上海。
- 11-05
- 屋后的橄榄树
- 老家厝后有两棵老树,一株橄榄树,一株鹅掌木。两树间有一丰盈的泉眼,那是从大山深处蹦发出来的甘泉,汩汩流淌。
- 11-04
- 木饭桶流香
- 我说的“饭桶”,不是闽南话称笨人的“饭桶”,而是专门用来蒸饭的厨具(如图二)。
- 11-04
- 父爱就像毛毛雨
- 童年的我与父亲一起生活了十多年,父亲在儿女面前总是一幅微笑的面孔,不咸不淡,不善言辞。
- 11-04
- 桃园飞鹊鸲
- 那几年,村里后门山的老赵头最勤劳,最实在,开垦荒山种了十几亩桃子。
- 11-04
- 红豆情深
- 千米高山上的华安县马坑乡和春村,有一棵稀罕、珍贵的南方红豆杉,斑驳褶皱的树干上挂着“福建省古树名木保护牌”,标上树龄约600多岁
- 11-04
- 牛倌三叔
- 20世纪60年后期,社员私有耕牛折价归生产队,我家所处新村生产队归入的有16头耕牛。
- 11-04
- 我家来了“花大姐”
- 一天下午,一只外表鲜艳,身大腿细,举止笨拙的虫子款款飞来,就像被劈去—半圆球状的身体,却闪耀着金属光泽,上缀北斗七星似的黑点,
- 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