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老家的粽箬林

发布时间:2024-11-06     阅读:
包粽子的那层粽叶,老家人习惯叫粽箬。每年端午前,父亲就会到房前屋边去拔些粽箬来。

粽箬为什么说拔?不妨仔细瞧瞧那片嫩绿粽箬的形状:宽大的叶子从细长的枝条上生长出来,颇有些分量。叶子根部有一个细小的枝节,一头连接、支撑叶子,另一头连接细长的茎,其特性就是松脆易断,好像生来就是方便或等待人们采摘的。拔粽箬时,只需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枝节处,然后往上轻轻一折,只听“啪”的一声,一张粽箬就稳稳地落在手心里了——你看,拔粽箬就这么简单。

在老家,粽箬虽不是什么稀罕物,但一般也要去集市上买。我家却从不为粽箬操心,因为老家房前屋边早年就种了粽箬,一株株粽箬早已成片成林。父亲曾颇为自豪地告诉我,这片粽箬林生长有五十多年了。那时一家人刚搬到新房,房前屋边还是空荡荡的。父亲的心里痒痒的:在这里种点什么呢?一次外出,父亲偶然发现几株野生的粽箬,便挖回家里种下了。

粽箬的生命力十分顽强,只要有一方水土,就不挑肥拣瘦,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那片片粽箬迎风招展,泛着绿光,被太阳光线一照射,密密的粽箬丛中透出闪烁而耀眼的光亮来。而当夏日的微风吹过,粽箬会发出一阵阵沙沙声,如同弹奏给夏日的乐曲。

前两天和老父亲聊起粽箬,他才告诉我这些拔粽箬的细节。拔了这么多年的粽箬,我还是第一回知道其中的道理。打开种粽箬的话匣子,父亲的兴致高起来,始终掩饰不住内心的骄傲。一则,为他当年种下这片粽箬的决断。这片林子几十年来解决了一大家子人包粽吃粽的自用粽箬问题。二则,为他的这片粽箬种得早、种得好,一直没有衰败过。

这么多的粽箬,我们一家人是用不完的。父亲又舍不得砍掉,闲来无事时还会去粽箬林里转转,像是去探望一位老朋友。近几年,粽箬市场需求加大,有人上门收购。父亲想干脆就拔下来卖了吧。拔粽箬的季节正值炎炎夏日,父亲早早起床,趁暑气尚弱,在粽箬地里忙碌起来。拔粽箬的活儿虽然不耗体力,但站得久了,腿脚还是会发酸。我知道父亲的脾气,他干起活来往往会不问三餐、不知疲倦。我打电话劝他要注意身体,干活时间不要太长。“好的,知道的,我知道的。”电话那头,他答应得很好,实际上手还没有停下来。

我问父亲,我们家的粽箬“买卖”能赚多少?他笑着给我算了一笔账,这两年每年都有千把元进账。虽然这点钱的数目不大,但在父亲看来,这是他五十多年劳作的回报。或许,老人家还有一层涵义,就是要让儿孙知道,他还会力尽所能,创造自身的价值。一个人活着,不能没有一点价值。而价值,就远不只是“价格”了。

的确,有些东西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就像门前的粽箬林,陪伴着父母,奉献着箬叶。这份“粽”情无价,历久弥深。
作者:大学生网报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校园文学推荐
  • 忘忧草
  • 鹭岛大学建校100周年大庆,新老校友齐聚一堂,庆祝母校生日,喜鹊登枝叫不停,刚退休的生命学院黄慰华教授更是喜上加喜。
  • 11-06
  • 老家的粽箬林
  • 包粽子的那层粽叶,老家人习惯叫粽箬。每年端午前,父亲就会到房前屋边去拔些粽箬来。
  • 11-06
  • 麦收时节忆童年
  • 老家的麦田,是我童年的乐园。五十多年前的童年往事,沉淀在漫长的岁月里,珍藏于记忆的长河中。
  • 11-05
  • 杨梅的味道
  • “端午节,杨梅红出血”,这是江南民间流传的农谚,意思是说端午节到了,杨梅成熟了。
  • 11-05
  • 心情
  • 宋朝诗人陈师道有一首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 11-05
  • 感恩的心
  • 自己年纪老了,凡事转瞬就忘,可小时候那件受人恩惠的事儿,却永远铭刻在心。
  • 11-05
  • 先管好自己
  • 一次,几个亲戚在一起谈论起儿女和亲家关系。
  • 11-05
  • 海边遐思
  • 与众朋友一同赴海滨避暑,熟悉的人,熟悉的地儿,熟悉的事儿;或信步沙滩,戏水耍笑;或面对大海,无限遐思......
  • 11-05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