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镇的香肠
越来越发现,社会在不停向前进步的同时,也在“后退”。比如以前的玉米、地瓜,在农村人眼里,最多也就吃个刚下季的新鲜劲。可现在呢,不分城市乡村,一年四季都受追捧,煮着吃烤着吃,论个买,还得排队。比如90年代人人都骑自行车,近几年家家户户都开轿车,自行车几乎销声匿迹了,而今随着城市公共自行车的兴起,被贴上“绿色环保”和“有氧健康”标签的自行车,重又被人们宠爱和青睐。
如此看来,似乎生活就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一切总归要回到起始点。作为80后,我既尝过艰苦年代末尾的“苦”,也赶上了新时代开端的“甜”,所以夹杂在中间,在吃上穿上,就总是有不中不洋的“两面性”。若混迹在同年代人中,还算勉强看得过去,若和90、00后等站在一起,就显得格格不入,非常落伍。尽管我才是个刚过了而立之年的人。
前几天去济南出差,走高速到了莱芜车站。休息片刻的功夫,从车站超市穿过时,习惯寻找当地特产的我,突然头一次主动想去寻找一种食物。说起来,这种食物,如今已经遍地皆是,实在没有稀罕之处。尤其临近年底时,家家户户都要储备一些,用来佐餐和招待客人。但在莱芜,这种食物却是一种了不起的特产,人人都喜欢。这就是香肠,香肠谁都可以做,可只有出自莱芜口镇的香肠才是最正宗,最地道,最香浓的。算起来,我已经七八年没有吃到了,可那味道还是十分的熟悉。
读大学时我谈了个女朋友,老家就是莱芜的,正是有了这层特殊关系,我才可以每个学期都能吃上产自口镇的香肠。知道我喜欢吃,只要回家,她每次必然给我带回来一些,有时候是4包,多的时候有8包。学生时代手头并不宽裕,有口镇香肠的日子,我可以每餐只买2个馒头,然后大快朵颐一根散发浓郁香气的香肠。相比现在动辄每餐都要达到的小康标准,那时候一点也不觉得日子有多苦,相反,还很滋润和满足。
因附着上这样一层暧昧的记忆,口镇香肠走进的不仅是我的味蕾、身体,还占据了大脑的一点存储空间。
实际上,口镇香肠好吃,远不是因为我的一点岁月的烙印而致,而是根系历史渊源,产生于清朝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用料颇为讲究,选用莱芜猪之瘦肉和小肠,配以砂仁、八角等八种药材;工艺复杂精湛,经多道工序,使用特制酱油,用心精心制作乃成。是省内外的传统名吃,享誉四面八方。
没有让我失望,车站的超市内真的有包装华丽的口镇香肠,且不论这里的价格会贵出多少,如今味道是否已经有了变化,我且买上两大袋,日后慢慢咀嚼。
校园文学推荐
- 老人
- 这篇小说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上海街头一位老人的孤独身影。小说巧妙地利用繁华都市与老人孤独身影的对比,突显了老人的独特性和内心的沧
- 07-31
- 爱在春天里
- 春风夹杂春雨,沐浴千年前的美丽
- 07-30
- 今天,明天
- 曾经痛过的回忆,好像就在眼前
- 07-30
- 风居住的街道
- 梦中的青荷,微微摇曳,摇晃着时光唱的歌。
- 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