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在线投稿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程式与即兴:论中国戏曲艺术中的"活传统"及其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5-06-22     阅读:10
程式与即兴:论中国戏曲艺术中的"活传统"及其当代启示
中国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历经八百余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表演体系。一个深刻的问题始终萦绕:为何在如此严格的程式规范下,中国戏曲仍能保持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本文将从戏曲表演中程式化与即兴性的辩证关系入手,探讨这一"活传统"的内在机制,并思考其对当代戏曲传承发展的启示意义。
 
一、戏曲程式化体系的历史建构与艺术功能
中国戏曲的程式化特征是其最显著的艺术标识。这一体系的历史形成从宋元时期的初步定型,到明清时期的完善成熟,最终形成了涵盖表演、音乐、舞美等各个方面的完整系统。
在表演层面,"四功五法"构成了演员的基本功训练体系。唱功讲究"字正腔圆",念白有"韵白"与"京白"之分,做功要求"手眼身法步"的协调统一,打功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武打套路。以京剧为例,一个简单的"上楼"动作就分解为提袍、抬腿、扶梯、登阶等十余个标准程序;一段【二黄原板】的唱腔必须严格遵循"起承转合"的结构规范。这种程式化程度之高,在世界戏剧史上实属罕见。
在角色行当方面,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下又细分出老生、小生、武生、青衣、花旦、刀马旦等数十个门类,每个行当都有其特定的表演程式。如净角的"虎势"、旦角的"兰花指"、丑角的"矮子步"等,都形成了严格的规范体系。明代潘之恒在《鸾啸小品》中记载:"生旦各具仪范,净丑自有科诨",可见行当程式的历史渊源。
在音乐方面,板腔体戏曲如京剧、梆子等形成了完整的声腔系统,曲牌体戏曲如昆曲则保留了数以百计的传统曲牌。服装化妆方面,脸谱的色彩象征(红忠、黑直、白奸等)、髯口的种类区分(三绺、满、扎等)、服饰的规制(蟒、靠、帔等)都达到了惊人的系统化程度。
这种高度程式化的体系具有多重艺术功能:首先,它保证了戏曲艺术传承的稳定性,使表演技艺能够代代相传;其次,它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范式,使观众能够迅速理解舞台语汇;最重要的是,它为演员的即兴发挥提供了基础框架,正如书法家在楷法森严中寻求个性表达。
 
二、即兴创造的传统与实践智慧
与高度程式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演员突破程式、即兴创造的生动案例。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恰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深层智慧。
在文本层面,戏曲演出历来存在"定本"与"活词"的双重传统。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指出:"优人演剧,随时更变。"清代李调元在《剧话》中记载了演员根据现场情况即兴修改唱词的实例。著名的"水词"现象(即演员根据情境临时编创的过渡性唱词)就是这种灵活性的体现。
在表演层面,历代名伶都在程式框架内发展出独特的个人风格。梅兰芳在《贵妃醉酒》中创造的"卧鱼"身段,程砚秋在《锁麟囊》中设计的"水袖功",周信芳在《徐策跑城》中创新的"跑圆场",都是突破成规的艺术创造。《中国戏曲史》特别记载了谭鑫培"老生新唱"的改革实践,他将原本平直的唱腔加入丰富的装饰音,开创了"谭派"艺术新风。
在舞台互动方面,戏曲表演历来重视与观众的即时交流。清代《扬州画舫录》记载了演员根据观众反应调整表演节奏的实例;民国时期的名角儿在演出中即兴加入时事内容以引发共鸣;地方戏如川剧的"搭飞白"、评剧的"现挂"等即兴表演形式,都体现了戏曲的现场创造性。
这种即兴传统蕴含着深厚的实践智慧:其一,它使戏曲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其二,它培养了演员的创造性思维,避免艺术僵化;其三,它增强了演出的现场感染力,保持了与观众的情感互动。正如清代戏曲理论家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所言:"曲之妙,全在顿挫得宜。"
 
三、程式与即兴的辩证统一及其传承机制
深入分析丰富的史料,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戏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传承机制,使程式规范与即兴创造保持动态平衡。
"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方法既保证了程式的准确传承,又为个性化表达预留了空间。师父教授的不只是固定程式,还包括"心法"——根据具体情境灵活变通的智慧。元代燕南芝庵在《唱论》中强调"演唱之妙,存乎一心",明代魏良辅在改革昆山腔时既确立新的音乐规范,又保留演员"转喉押调"的即兴空间,都体现了这种传承理念。
"以戏带功"的培养模式使演员在实践中掌握程式运用的灵活性。传统科班教育强调"台上见",通过大量演出实践磨练技艺。京剧大师王瑶卿提出的"演戏演人物,不是演行当",鼓励演员突破程式束缚,追求角色塑造的真实性。如"闯江湖"演出经历,使演员必须根据不同的舞台条件、观众群体调整表演方式,培养了极强的应变能力。
"流派艺术"的发展机制为程式创新提供了制度空间。从谭派、梅派到程派、荀派,各流派都是在继承传统程式的基础上发展出独特风格。这种"和而不同"的艺术生态,既维护了戏曲的基本规范,又鼓励艺术创新。
 
四、当代戏曲传承的困境与出路
当代戏曲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逐渐清晰:程式与即兴的辩证关系被打破,导致艺术活力衰减。
院校教育的专业化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创造力的萎缩。调查显示,戏曲专业课程中即兴训练占比不足5%,大多数学生缺乏临场应变能力。演出实践机会的减少,使年轻演员难以体会"戏是磨出来的"传统真谛。剧本创作的固定化倾向,限制了演员的二度创作空间。
重建程式与即兴的良性互动,需要从多个层面着手:在教育层面,应将即兴表演纳入专业训练,恢复"口传心授"中的心法传授;在创作层面,应为演员保留适当的二度创作空间,鼓励在尊重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在演出层面,应增加小剧场实验性演出,培养演员的现场应变能力。
诸多创新案例启示我们:传统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梅兰芳的"时装新戏"、田汉的戏曲改革、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并举"方针(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并举),都是不同历史时期平衡继承与创新的成功实践。
 
五、戏曲"活传统"的当代文化启示
中国戏曲的"活传统"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蕴含深刻的文化智慧。这种在严格规范中保持创造活力的传统,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多重启示意义。
首先,它展现了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可能路径。戏曲艺术证明,传统不是创新的障碍,而是创新的资源,历代戏曲革新都是在"返本开新"中实现的。其次,它提供了处理规范与自由关系的中国智慧。戏曲的程式与即兴辩证法则,可以启发我们在文化传承中建立"规范性创新"的机制。最后,它彰显了表演艺术的本体价值。戏曲强调"戏以人传"的传统,提醒我们在数字化时代更应重视人的创造性价值。
回望戏曲的八百年发展历程,中国戏曲的"活传统"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程式体系是它的河床,保证水流的方向;即兴创造是它的活水,赋予不息的生命。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今天,这一传统智慧的光芒愈发显得珍贵。它不仅指引着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作者:仇野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校园文学推荐
  • 夜色里的蔷薇
  • 走着走着,就累了,就倦了。看惯了人世的纷纷扰扰,也就慢慢的习惯了,本来柔软的心,也会慢慢的变硬了,就像放在冰窖里的肉一样。
  • 06-23
  • 彼岸花传说故事
  •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城市的边缘开满了大片大片的彼岸花——也就是曼珠沙华。
  • 06-22
  • 致父亲
  • 从没仔细端详过您的脸,无情的岁月掠去了
  • 06-22
  • 父亲是山
  • 饮烟缭绕在暮色里,我倚门远眺
  • 06-22
网站统计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