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z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里,中医学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传承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翻开中医这本书的扉页,上面记载的不仅有先辈们酣畅淋漓、雄奇飘逸的壮丽“诗歌”,也留下更多地空白等待着后辈们去填写。
作为一名刚刚接触中医的大学生,怀揣着对新事物的新奇,我推开了中医世界的大门。在一学期短暂地学习了中国医学史和中医基础理论这两门课后,我逐渐明白了中医药精神的文化内涵,或许这仅仅代表着我一个初学者浅显的看法。
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中华民族秉承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阐述了独特的中医理论,并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丰富临床经验,构建了以人—自然—社会心理为医学模式,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科学知识体系。
自原始社会以来,中医不断地实践,积累了许多的医药临床经验。早在几千年以前,先辈们就有利用藏冰和变火改变周围小环境,进而调节四时气候变化给人带来影响的先例,也有通过驱逐狂犬与人隔离的方法来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到战国秦汉时期四大中医经典著作的问世,中医学认为世间万物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运用木火土金水五行属性归纳人体与自然的关系,从人与自然的相关性入手,探究疾病;也有脉学上“独取寸口”诊脉方法的创新,寸口脉被分为寸关尺三部,奇经八脉、左肾右命门等也首次被提出;药物也开始分为上中下三品,尽管这个时代的分类方法有着一定的问题,但开创了药物分类的先河,并且七情和合、君臣佐使等药物配伍和组方原则后世仍适用;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经络论杂病,理法方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范例的出现,望闻问切四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崭露头角,中医又迎来了从理论到临床的一次飞跃。
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中医迈向繁荣发展的第一步,宋金元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更是给中医注入了新鲜的血脉。刘完素从“六气皆从火化”出发,提出火热论,张从正以“邪去元气自复”为主张,多用汗吐下三法,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而温补脾胃,朱震亨力倡“相火论”,善用滋阴降火。从这时起,中医理论和实践有了突破性的创新。 而明清时期吴有性、叶桂、薛雪、吴瑭、王世雄等人有关温病的理论又将中医推向了另一个高峰,这个时期各医家集前人大成的著作开始问世,例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仅在国内奉为经典,更流传海外,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的先辈们从未停下对中医药精神的探索,他们一步一步求索着,就像荒原里光亮的水滴能涓流成绿洲的盛开,宇宙中渺小的尘埃也能跋涉出天地的澎湃,正是因为他们不懈的努力我们中医药精神的内涵才得以丰富多彩。
我们从小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听着神奇的中医故事。有着扁鹊隔墙视人的传说,生死人的医术,四诊齐恒公的故事,也有着华佗发明五禽戏,用路边随处可见的药剂让病人吐出寄生虫的故事,有着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的传奇,唐慎微编修《新修本草》的奇迹。
一些成语的由来也和中医密切相关。例如防微杜渐体现了以预防为主的原则,病入膏肓与医缓辨证的故事有关,起死回生、讳疾忌医和扁鹊密切相关,杯弓蛇影开创了情志疗法的先河。
随着近代社会西方文化的入侵,西医思想的不断冲击,中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将中医一度推向了被质疑的高潮。有的人说:日月既往,不可复追,曾经的辉煌已成过去,那些转瞬即逝、不可逆转的岁月留下的只有史书上的一篇篇医案,人们口口相传的一个个故事。难道中医真的只存在于过去了吗?难道中医已经没落了吗?
事实告诉我们并没有,不管是一部部方剂,一味味药性,还是针灸、推拿的神奇,都在向我们证明中医仍旧存在,仍旧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现代中医正处在不断被人质疑的境况下,但中医药仍有着突出的学术进展。何蓉蓉团队和陈家旭团队合作,发现情志应激通过调节相关蛋白质及其受体,从而抑制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促进肿瘤细胞生长。连花清瘟胶囊的使用也是中医药抗疫的重大创新,该药融汇了三朝名医——张仲景、吴鞠通、吴又可的用药精华,成为了治感冒、防疫的代表性中成药之一。青蒿素的提取正是传统中医送给世界的最好礼物,屠呦呦带领团队,翻阅《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本本古籍,最终终于在《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指引下,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为抗疟疾贡献了中医的一份力量。
而当我迈入中医学学习的大门时,在学校里也有感受到浓郁的中医药香,校徽上南新安北华佗的代表,刚进门时的华佗像,出自孙思邈“大医精诚”的校训“至精至诚,惟是则新”,骨伤推拿的技术培训,针灸养生的宣传,艾草的芬芳飘远都在传递着我们的中医药文化。
在初步学习了中医的一些基础知识后,我对中医的理解也愈加深刻。我所认为的中医药精神内涵有三:
第一是“热爱”。
热爱,是一种珍贵的情感。泰戈尔曾说:“当我们真正热爱这世界时,我们才真正生活在这世上。”同样,只有当我们真正热爱中医时,我们才能真正地接近它。对中医的一份热爱,带领我们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只有热爱,我们才能领悟到中医世界中多姿多彩的风景。
第二是“传承”。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与曲高相伴的,必然是和寡,中医文化正是这曲高的其中之一,从其诞生起,就注定能真正理解并传承它的人少之又少。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我们不能拘束于传统,也不能因为西医的出现就抛弃中医,而需要将两者真正结合起来,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
第三是“坚定”。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立下的志向在于坚定,而不在于多伟大;成功的秘诀在于持之以恒,并非一蹴而就。既然选择了中医这条路,不管前路有多少荆棘,都要坚定地走下去。
中医药文化从来不曾间断,她每时每刻都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尽管经历了许多的冲击与艰难,但是中医药的药香一直在整个华夏大地上飘香。
在烈阳与花香里,我们怀着对中医的热爱,带着青年的热血去拥抱崭新的明天!
校园文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