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超越自我:在集体进步的画卷中编织幸福

    2025-08-10    阅读:
    来源:高宇程
追求幸福,这一人性深处的渴望,在大学校园里的回响尤为强烈。然而,对于当代中国青年而言,他们身处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世界,“如何才能更幸福?”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超越转瞬即逝的快乐或孤立的自我实现。真正持久的幸福,尤其是在我们这个蓬勃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并非仅仅源于个人内心,更在于深深扎根于有意义的奉献之中,在牢固的社会纽带中茁壮成长,并与建设更美好共同未来的集体努力相契合。
长久以来,幸福常被狭隘地定义为物质获取或个人成功。尽管舒适的生活和个人成就都是幸福感的合理组成部分,但将其视为幸福的唯一支柱,就如同在流沙上建房子。心理学研究不断揭示“享乐跑步机”现象:仅从物质或地位中获得的快乐转瞬即逝。同样,过度关注自我而脱离更广阔的目标,可能会导致空虚和孤独感,这已被公认为现代社会的弊病。这种个人主义的范式往往忽视了人类内心深处对联结的需求,以及从“成为比自我更宏大事物的一部分”中获得意义的渴望。
在当下时代背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一条更坚实、更可持续的幸福之路逐渐清晰。它认识到,个人的蓬勃发展与社会和国家的繁荣密不可分。这种视角将对幸福的追求重新定义——它不是一场追求个人满足的孤独冲刺,而是一段迈向集体福祉的共享旅程。试想,大学生们在暑假奔赴乡村开展志愿服务时,脸上洋溢的那种真切喜悦。教孩子们读书、帮农民运用新技术、记录当地文化……他们的快乐不仅来自行动本身,更源于亲眼见证自己带来的切实影响、与村民建立的深厚联结,以及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这一重要国家目标贡献力量的强烈归属感。他们的个人能力在更宏大的叙事中找到了意义,将付出转化为成就感。这与我们自身的传统智慧不谋而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成长的终极意义在于服务社会。
因此,积极投身社会进步事业,成为获取幸福的重要源泉。当学生们投身与国家发展需求相契合的项目时——无论是研究用于可持续发展的前沿人工智能技术、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创新解决方案、创作彰显文化遗产的艺术作品,还是创办解决社区需求的社会企业——他们都触碰到了深层的目标感。他们的工作超越了个人范畴,成为民族复兴画卷中的一针一线。这些努力中蕴含的挑战——实验室里的深夜、社区工作的复杂——不再是枯燥的负担,而是被“自己的付出具有更大意义”这一认知所激发的韧性。见证自己的贡献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无论多么微小,都能带来一种深刻的成就感和归属感,这是物质成功无法替代的。这正是在创造与奉献中寻找快乐的本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此外,牢固的社会纽带和互助的社区是幸福不可或缺的基础。人天生是社会性的存在。真挚友谊的温暖、家人坚定的支持、学习小组或学生组织中为共同目标奋斗的团结——这些联结提供了情感滋养,缓冲了逆境冲击,也放大了我们的喜悦。一个积极倡导相互尊重、信任与互助的社会(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能创造出让人感到安全、被重视和彼此联结的环境。在社区中心志愿服务、参与促进不同背景融合的校园文化活动,或者只是向遇到困难的同学伸出援手——这些行为都在加固社会的纽带。从给予中、从看到他人因自己的支持而成长中获得的快乐,具有独特的力量,且能不断自我强化。构建社会和谐不仅是一种社会理想,更是对集体情感福祉的直接投入,它创造了一个滋养个体幸福成长的生态系统。
关键是,这种视角将奋斗与坚持视为幸福的内在组成部分,而非对立面。有意义的奉献之路鲜有坦途。它需要专注、面对挫折时的韧性,以及攻克难题的勇气。然而,正是在克服这些挑战的过程中,在为值得的目标付出专注努力的过程中,人们才能体验到深刻的成长和满足。研究人员在数月失败后终于取得突破时的疲惫与兴奋,社区工作者看到本地项目冲破阻碍获得成功时的激动——他们的幸福因之前的奋斗而更加醇厚。这种“奋斗—幸福”的联动,与我们民族性格中坚韧不拔、勤劳肯干的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往往是努力、学习与超越自我的副产品,而非一种被动的舒适状态。
幸福并非一座需要独自发现的遥远孤岛,而是一片我们共同耕耘的生机勃勃的花园。当我们将个人抱负与民族复兴的集体梦想交织在一起,当我们加固联结彼此的纽带,当我们在通过不懈努力为共同利益奉献的过程中找到深深的满足感时,我们便解锁了一种更深刻、更坚韧且最终更具意义的幸福。正是在自我发展与服务社会的和谐互动中,在互助社区的滋养下,快乐最明亮、最持久的火花才得以绽放。这种幸福将赋予我们——作为学生和未来的建设者——力量,让我们在民族进步的宏伟交响曲中贡献自己全部的潜能,并在这壮丽的乐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满足。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校园文学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