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感悟,助力生态保护”——记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2022级生态学团支部团立项活动

水土流失治理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深入理解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及其与生态恢复的紧密关系,学习挂网式、绿篱式等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了解如何应对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并深入探讨水土保持在生态修复中的关键作用。
参观水土保持封山育林区和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直观地感受生态环境的变化,进一步认识到水土保持工作对生态恢复的深远影响。旨在增强学生们的环保意识,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并思考如何通过实际行动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活动伊始,李守中老师为团队成员进行了精彩的理论讲解。老师详细介绍了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类型等)与人为因素(如过度放牧、农业开垦等)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通过具体的数据和案例,老师帮助团队成员理解了水土流失的严重性以及其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长远影响。
李老师还为大家讲解了多种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技术,包括植被恢复、工程治理(如梯田、坝堤等)、生物防护等知识,强调了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并介绍了长汀县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创新。
理论学习结束后,团支部前往长汀县的水土保持典型样地进行实地考察。在这里,大家直观地观察到了经过水土保持措施治理后的土地与生态环境的显著变化。原本受到严重水土流失影响区域,如今植被茂盛,土壤稳定,得到了有效保护。通过实际的对比,学生们深刻感受到水土保持对生态恢复的巨大作用。在实地参观过程中,李守中老师详细讲解了样地中采用的防治措施及其实施过程,特别是挂网式、绿篱式等技术在该地区的应用。大家通过亲眼目睹和听取讲解,对水土保持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参观过程中,李老师还特别提到长汀县在水土保持领域的历史成就。通过几十年的努力,长汀不仅成功恢复了大量水土流失的土地,而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长汀精神”,即坚韧不拔、开拓创新和保护生态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推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此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了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防治技术,还通过实地参观和亲身体验,增强了大家对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是在李守中老师的引导下,大家对长汀县在水土保持方面的成就与“长汀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为日后从事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总结与分享,团支部成员们进一步坚定了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未来将继续关注水土流失问题,为生态保护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