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创新“产教融合、多元协同”,引领应用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新风尚

发布时间:2025-02-18     阅读:
  在信息化与全球化浪潮的交汇点,技术型涉外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实践性、专业化的科技翻译人才需求激增。特别是江苏省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对应用科技翻译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盐城工学院作为江苏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因此,依托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项目和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重点项目,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紧贴时代脉搏,积极响应国家“新文科”建设战略,通过深化校企合作、跨学科融合方式,成功开辟了一条“产教融合、多元协同”的应用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新路径。
  
  以“实”为本,推动人才培养机制转型,打造去“同质化”新外语
  
  针对地方高校外语专业面临的同质化、定位模糊及实践资源短缺等挑战,学院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建基地,办“外语+”微专业,强实践,应用性人才培养机制转型升级,避免专业同质化,新外语学科特色鲜明。
  
  ——“应用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方向特色鲜明。江苏省内设置外语专业的本科高校共计66所,其中以“应用科技翻译”为人才培养方向的高校仅4家(南京理工大学,侧重军工科技翻译;南京农业大学,侧重农业科技翻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侧重气象科技翻译;盐城工学院,侧重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翻译)。结合地方自然资源宝贵财富,迎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学院外语专业“应用科技翻译”人才培养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和行业产业属性,与其他同方向高校形成了显著差异,避免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质化。
  
  ——人才培养基地应用性极强。学院充分实施“产教融合”战略,与江苏康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省舜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南京策马翻译有限公司等多家业界领先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共同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5个、创新创业教育平台1个、产教融合课程5门、产教融合教材2部、真实项目案例库3个,通过“引企入校”与“师生进企”的双向互动机制,显著增强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解决复杂翻译问题的能力。
  
  ——“外语+”微专业建设开启新篇章。学院广泛整合“翻译”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和学校理工类优势学科的平台资源和师资资源,联合打造外语学院、理工学院(海生学院、环境学院、汽车学院等)、行业协会(江苏省科技翻译协会等)、行业企业等“外语+”微专业多元协同育人新模式,精准对接地方技术型涉外企业对高素质、复合型应用科技翻译人才的迫切需求,多主体共同把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和具体教学内容,合力培养地方技术型涉外企业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科技翻译人才,开启了教育改革的新篇章。
  
  以“融”为要,优化“跨学科”教学及评价新体系
  
  四年来,学院立足“新文科”理念,在坚守语言学科培养“译者”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将专业方向由“商务外语”调整为“应用科技翻译”。
  
  ——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建成重技术、重交叉、重效果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特性的应用科技翻译课程群。学院将新兴技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等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先进理念(产出导向理念)及创新方法(多学科交叉融合策略)深度融合于应用科技翻译教学的整体架构设计之中。即在传统外语主干课程基础上创新设置“计算机辅助翻译”“科技英语翻译”“科技日语翻译”等应用翻译课程,着力将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和行业外语(海洋技术翻译、环境保护翻译、机械制造翻译等)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成功构建了能够体现行业产业特点的、能够体现学生复合能力培养的、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特性的应用科技翻译课程群。
  
  ——创新课程体系架构与教学评价方法。以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教育理念为指引制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成果导向评价体系,多元化评价方式兼顾过程与结果,有力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知识与“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充分提高了学生应用能力和应变发展能力,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成效显著提升。四年来,在江苏省科技翻译协会和学校理工学院的牵引下,学院一方面通过精准对接江苏海洋生物产业园、盐城环保科技城的现实需求,成功向盐城和苏南地区的技术型涉外企业输送了大批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科技翻译人才;另一方面,通过为盐城等地的技术型涉外企业提供口笔译横向服务(2020年以来,学院已实现企业横向服务到账经费600余万元),有效促进了区域内技术型涉外企业的国际业务拓展和技术创新。
  
  以“用”为的,拓展实践形式,培育具有职业核心能力的专业人才
  
  打破单一学科专业知识结构,为不同学科注入新元素,全方位打造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时代发展赋予新文科理念的核心。四年来,学院外语专业“应用科技翻译”人才培养侧重“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翻译”,为盐城海洋生物产业、环保科技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语言服务支持(涉外文本翻译服务、技术流水线引进翻译服务、技术装备出口翻译服务等),助力企业技术引进和产品外销。选派16名骨干教师赴企业轮训(英语专业教师轮训率达到50%,日语专业教师轮训率达到88.88%),通过深度参与江苏省舜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南京浙大方圆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真实口笔译项目,共建真实项目案例库以及翻译、审定技术文本资料等方式,切实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诸如此类举措,都是学院以培养具有技术“译者”核心职业能力的“实用”人才为目的,拓展产教融合实践形式,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落地落实,并取得实效的不断探索的过程。
  
  纵观省内乃至全国外语专业教学院系,盐城工学院外语学院联合行业企业共建实践教学资源,“走出去”与“请进来”校企双向交融的方式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培养模式在外语专业领域较为鲜见;整合本学院“翻译”学科和学校其他优势学科的平台资源和师资资源,联合打造学院、行业、企业等多元协同育人新模式。这种多主体联合办学、多渠道整合资源的培养模式在外语专业领域同样十分鲜见。正是这两个“鲜见”,造就了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借力“产教融合”,打破外语类专业“同质化”教育壁垒,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应用型有特色的专业人才。
  
  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积极创新应用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为区域技术性涉外企业国际化注入了新动力,更为地方高校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探索出了一条可行路径。四载耕耘,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及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成果斐然。已成功培育并输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应用科技翻译人才,为盐城乃至长三角地区诸多技术型涉外企业的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语言服务支持。积极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与发展机会,既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又有效推动了外语教师职业化发展。近年来,学院师生在各类教学竞赛、翻译与写作等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学院初次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
  
  展望未来,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多元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业界合作,为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实践性、专业化的科技翻译人才贡献力量,助力地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作者:周学恒    来源: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校园新闻推荐
  • 山东大学“黔山筑梦·山大启航”队走进贵阳市清华中学
  • 山东大学回校宣讲活动“黔山筑梦 山大启航”队 卢国鑫
  • 讲好大学故事,传递校园声音
  • 西农学子回访母校暨宣讲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