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师范大学 “红脉溯源” 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队深入井冈山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等核心教学点,聚焦红色教育培训的落地实践展开专项考察。通过与一线讲解员深度交流、沉浸式观察教学场景,团队系统解码了当地红色教育 “精准化育人、常态化提质” 的特色实践模式。
分层教学显巧思 因材施教润人心
“小朋友们看,这位红军叔叔在战场上为了保护战友,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敌人……”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儿童展区,讲解员用生动的故事口吻为小学生群体展开讲解,配合多媒体动画演示,让红色历史变得鲜活可感。团队成员在旁认真记录发现,针对不同年龄层的教学内容设计呈现出鲜明差异:面向小学生侧重英烈的感性故事与精神传承,语言风格活泼且充满情感张力;接待初高中学生时,讲解员则会取出泛黄的家书档案、战役地图等实物教具,通过 “文字考证 + 场景还原” 的方式解析历史细节;而面对成年学员,讲解内容更聚焦抗战时期的战略决策、艰苦环境中的信念坚守,融入更多党史研究新成果。
“同样的红色故事,在不同群体面前有了不同的打开方式。” 团队成员在调研日志中写道,“讲解员会根据学员年龄调整语言体系,比如给小学生讲‘红军哥哥的草鞋’,给大学生分析‘井冈山斗争的战略意义’,这种精准触达的教学智慧让我们深受启发。”
常态学习强根基 考核机制保质量
考察中,团队注意到一个细节:每位讲解员的工作包里都装着最新一期的《井冈山红培教学研究》内部杂志,手机里还存着共享学习平台的最新动态。“我们每周都会收到更新的学习资料,内容涵盖党史新解读、教学案例分析等;每月要参加闭卷考核和现场试讲评估。” 讲解员小张向团队介绍道。
在博物馆的教研办公室,团队看到墙上贴满了讲解员的学习计划表,桌上整齐摆放着标注密密麻麻的党史文献和教学笔记。内部共享平台上,实时更新着 30 余名讲解员的研究心得,从 “如何用青年语言讲好红色故事” 到 “革命文物背后的情感共鸣点挖掘”,各类教学反思与创新思路不断涌现。“这种‘周学习蓄能、月考核提质’的机制,让红色讲解既保持历史严肃性,又充满时代鲜活感。” 团队指导老师点评道。
现场教学铸灵魂 精神洗礼入人心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 在井冈山烈士陵园的纪念碑前,一队学员正举起右拳庄严宣誓,献花仪式上的每一次鞠躬都饱含敬意,周围传来的《映山红》合唱声更让现场氛围庄重而热烈。团队成员静静伫立观察,发现学员们时而驻足凝视史料展板,时而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时而与讲解员低声交流感悟。
“原以为现场教学就是走走看看,没想到能让人如此沉浸。” 团队成员深有感触,“当讲解员指着烈士遗物讲述‘半条棉被’的故事时,我看到不少学员红了眼眶;在模拟战壕体验区,成年学员们通过负重行军、隐蔽作战等互动项目,真切体会到革命先辈的艰辛。这种‘情境 + 情感’的教学模式,让红色教育真正走进了心里。”
此次核心教学点考察,让团队深刻认识到红色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创新。团队负责人表示,将把井冈山 “精准化教学、常态化提升” 的实践经验整理成案例集,为校园红色教育课程设计、实践活动开展提供参考,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学子中更好地传承弘扬。
(通讯员:杨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