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家精神在惠大落地生根:一位师范生的思考
站在惠大中文系讲台试讲《岳阳楼记》,我脑子里盘旋的不是范仲淹的忧乐天下,而是技能大赛评委挑剔的目光会如何落在我的板书和教态上。台下评分的同学眼神里满是焦虑,担忧着导入是否新颖、时间是否卡准、讨论设计是否合理,至于如何借这篇千古名文点燃学生的家国责任感,往往沦为教案里一句轻飘飘的“情感目标”,在说课念完之后便烟消云散。
这正是我们许多师范生的真实处境:“教育家精神”在培养方案和报告中显得崇高宏大,承载着使命与实践、思想与视野,但融入日常课堂学习、技能训练和实习试讲时却变得模糊抽象。我们熟知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的名言,却很少思考这颗“心”在未来课堂和学生作业中如何具体跳动。
“记得跟当老师的姑姑去惠阳一所中学见习。带我的导师人很好,极其负责,可日常交流里,钻进耳朵最多的永远是‘这个考点值3分’、‘那个题型去年考过填空’。我备《岳阳楼记》时想设计讨论“如果你是范仲淹,面对今日惠州会写怎样的忧乐”,却被提醒‘想法不错但中考不考,时间紧不如多练字词翻译和主旨归纳’。”这个是我在采访一位同为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师姐时她所说的话——为国育才的豪情壮志,在密密麻麻的考点的挤压下,常常被简化成教案里一个轻描淡写的环节。也就是这句话让我非常印象深刻,反观一下自己,也问了问同学,这好像是我们师范生普遍存在的困惑——即便我们知道自己是未来教师,可是“为国育才”的使命感如何从口号变为日常教学的呼吸这个答案似乎却虚无缥缈,难以被我们抓住。我真实地感受到了这种切实的割裂感。
实习是硬指标,但“实践”的深度呢?我们学过很多教学法,在微格教室反复演练过“导入-讲授-练习-总结”的模式。“可当我在渔村义教,面对一群普通话乡音浓重、对“大海”认知远超课本的孩子讲授朱自清《春》时,精心设计的‘城市公园寻春’活动显得苍白无力。一位扎根当地二十年的老教师说:‘别光讲书上怎么写春,带他们去海边看风怎么吹绿红树林,渔民怎么盼丰收,语文就是生活。’这话深刻。”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我们的培养体系系统训练写教案、用PPT、管课堂,却缺乏引导我们如何让教育实践扎根惠州——去倾听龙门瑶乡孩子的故事,理解惠东渔村的文化,感受城市脉动。实践不该只是城市名校的模仿,更应是走进乡土、服务社区的生命体验。
纠结要不要报学院“卓越教师班”那会儿,我问学姐“我们学院的卓越班卓越在哪?”,得到的答案是可以提前实习、资源倾斜。但是压力巨大,仿佛必须“速成”教学能手。于是图书馆啃《教育学原理》的少了,刷“十分钟搞定教学设计”视频的多了。大家陷入普遍的“技能焦虑”:粉笔字不好怎么办?普通话等级不够怎么办?试讲超时怎么办?而这些焦虑又把更重要的东西——思想的力量——给罩住了,模糊了。当ChatGPT都能写教案解习题时,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仅是知识搬运工和考试教练员吗?我们深入思考过在AI时代语文教育如何守护人的情感、价值和创造力吗?读《背影》是否只分析写作手法而忽略父子深情对教师情感素养的滋养?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又挖掘了多少?思想深度和个性光芒被“技能达标”的紧迫感挤压得黯淡。卓越班同学对项目“价值感”的质疑正源于此。
我渐渐明白——要真正领悟教育家思想,我们不仅要知道“怎么教”,更要思考“为什么教”、“为谁教”、“要培养出怎样的人适应并引领时代”。
这些困惑,沉甸甸地压在心头。我们缺的不是挂在嘴边、贴在墙上的响亮口号,缺的是让“教育家精神”能从那些文件柜里走出来,真正流淌进惠大校园的每个角落,融入我们师范生每一天学习、每一次实践、每一份思考的实实在在的路径。我想——脚下的这片热土,或许就是答案所在的地方。
别总在微格教室对着空气演练,让实习扎进乡土。渔村义教撞上的“南墙”就是最好老师。学院能不能牵头,在惠城、惠东、甚至更远的龙门,建立几个稳定的乡村教育实践基地?让我们能在一个地方待上足够长的时间,不是去匆匆忙忙表演一堂“无懈可击”的公开课。而是跟随本地老师学习他们用方言讲解课文的智慧,收集孩子传唱的童谣,把这些鲜活的“惠州语文”变成教学资源。
也别让“卓越班”只围着技能大赛转。把技能焦虑转化为真实思考。除了请专家,也可以让我们自己讨论:当AI能写教案了,讲台价值在哪?是板书更漂亮还是更能读懂《背影》里父亲的笨拙又热忱的爱?在铺天盖地的中考压力下,我们有没有可能,为学生点燃一星半点儿关于家国担当的火苗?也可以请那些已成为教师的优秀师兄师姐分享经历,比“十分钟试讲速成”更有启发性。
只有当我们的手指,在这些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体的生活褶皱里,真切地触摸到“教育报国”这四个字的温度。它可能是一个乡村孩子作文本上歪歪扭扭却真挚的梦想,可能是一位老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也可能是自己第一次笨拙却真诚地触碰到学生心灵的悸动——那份沉甸甸的使命感,才不会再是飘在天上的云彩。
这条路没有万能模板,但每一步都踩在惠州大地上,连着时代脉搏和我们想成为的那种教育者的初心——那“不带半根草去”的心,总得先在真实课堂找到跳动节奏。撰稿人:惠州学院 23汉1黄慧珊
大学学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