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文墨启航,笔绘前程: 《新闻采写与编辑》织就璀璨新闻梦

    2025-08-29    阅读:
    来源:薄纯璐
文墨启航,笔绘前程: 《新闻采写与编辑》织就璀璨新闻梦
为积极响应媒体业界快速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新闻采写与编辑》课程于2006年在文法学院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该学院一颗璀璨的明珠,赢得了师生的密切关注。自创立之初,这门课程便秉承着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致力于为学生们搭建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平台。
多年来,该课程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推陈出新,持续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新闻采写与编辑流程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正是这样的创新与实践精神,让《新闻采写与编辑》课程成为了文法学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持续为学生们的学习之路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笃志精心育才,创新破局前行
初心如磐,矢志不渝。主创老师李芳琴分享道:“我当初创办这门课程的初衷,就是希望同学们能够真正了解媒体的运营过程,特别是纸媒的运营方式,以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媒介环境。”虽然想法已经明确,但实践起来却并非易事。在课程初创阶段,师生们遇到了许多未曾预料的挑战。
《新闻采写与编辑》这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需要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供同学们随时接触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然而,由于当时东营地区资源的限制,周围缺乏一个合适的实践平台作为课程支撑,于是首个难题不请自来:没有实践平台该如何是好?“既然没有平台,那我们就自己创建。”面对这一难题,李芳琴老师凭借满腔热情和坚定决心,毅然决然地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印刷等费用,与2004级的同学们共同创办了《星期之外》这一实践平台,专供课程使用。于是,《星期之外》报刊应运而生。
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们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并给予了老师们积极的反馈。当时人文学院的领导得知后,大力支持这门课程以及《星期之外》实践平台的开展,承诺报销印刷报纸的全部费用。至此,课程的开展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为老师和同学们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和动力。此外,汉语言文学系的几任系主任,如齐伟华老师、魏学宝老师、沈壮娟老师等,也都非常关注和支持新闻采写课程的实践。
从本质上讲,《新闻采写与编辑》是新闻传播类学院或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们在业界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中文系开设这门课程难度较大,加之课时有限,仅40课时,更是增加了实施的难度。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将繁杂内容中的经典和关键要素融入课堂和课外实践中,让学生真正领悟其内涵,实属不易。这样就面临着一个“如何教”的问题。
鉴于学院和课程的独特性,老师并未沿袭传统传媒学院之旧径,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巧妙地将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如选题、选报、采写编辑等。当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具体问题时,老师会及时抓住这些问题进行剖析,为学生讲解相关理论的基本框架。课上,老师耐心的询问如春风拂面,不绝于耳,“同学们在采写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你尝试如何解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种启发性的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这样一来,不仅授课效率如破竹之势显著提升,而且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和透彻,较好地解决了“如何上课”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非常顺畅,也赢得了学生们的积极反馈。

平台助力教学,课变探求实路
《新闻采写与编辑》课程因得益于与《星期之外》实践平台的深度融合而生动有趣,同时也让老师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异常明确,针对性极强。
报纸虽小,却“五脏俱全”。《星期之外》报纸的创办完全遵循新闻业界的流程,因此它与新闻采写课程紧密相连。例如,学生提交选题后,老师和学生会共同筛选,这相当于媒体界的选题编前会;各小组分组进行采访和写作,则相当于媒体界的整个采写流程。同样,编辑工作也是如此。然而,由于课时有限,编辑的讲解与实操在课堂上无法深入展开。李芳琴老师指出:“我将课程重点放在了采写方面,力求实现实时指导。而编辑方面,则更多地让同学们自己摸索排版,我再进行点评,经过一次次的点评和修改,最终定版。这样从课程效果来看是比较正确的。”
新闻采写课上,反复的点评、数次的改稿改版、不厌其烦的雕琢与打磨,是老师和每位同学倾心付诸的汗水,已远远超出了媒体业界的“三版三校”。
关注当下,亦要关注未来。李芳琴老师在采访中强调,课程的适时调整与改进同样重要。从创设至今,这门课程一直在不断调整和更新。特别是在2012年以后,自媒体及其他新媒体的崛起对纸媒行业造成了一定冲击。为拓宽视野、学习新路径,老师带领学生们与今日头条进行了积极合作,以期在更深层次上探索媒体融合。然而,由于合作内容繁琐,包括注册账号、制作视频以及考核视频更新率等,占用了学生大量时间,导致合作效果并不理想。这样的结果引发了老师的反思:“勇于尝试固然好,但一定要找到适合我们的方法。”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课程下一步该如何进行呢?中文系学生最需要的核心媒介素养又是什么呢?当实践出现偏差时,老师及时推陈出新,并开始进行温故知新,重新聚焦于核心能力,即新闻的采访和写作,找到了《新闻采写与编辑》课程的“根”。
 
课程好评如潮,学子成果斐然
《新闻采写与编辑》属于新闻应用类课程,其思维方式与文学截然不同。文学思维是天马行空的,是想象与虚构的,是深入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和灵魂深处的;而新闻采写是向外探索的,是关注他人与社会的,更倾向于社会学甚至法学的思维方式。因此,对于中文系的同学而言,新闻采写课的挑战确实不容小觑。
老师也在授课过程中一再强调:学生应从根本上树立起“新闻以事实为依据”的基本准则,应先有采访,后有写作,不可用个人想象代替事实。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经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树立了正确的新闻价值观,还学会了如何寻找新闻事实,并呈现出优秀的新闻作品。李芳琴老师表示:“每个学期结束后,我都能收到同学们的正向反馈。他们积极与我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这让我深感欣慰,觉得自己的付出非常值得。”
在国庆放假前的一次平时课堂上,选修新闻采写课的周翠翠同学经过老师的悉心点评,醍醐灌顶,顿时明白了自己思考的方向出现了问题,她表示,“我很庆幸选择了这门课,老师的每一次点评,都让我有不一样的收获,这种强烈的获得感让我倍感激动!”
魏学宝老师就此表示,“我们从来都不需要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和标准来评价这份报纸,它是我们中文系自己的‘实验田’,只要我们的学生从中得到锻炼,经过不断总结反思,能力得到提升,那这份报纸就是非常成功的。”
汉语2101罗梦妍作为主编总结了她上课的真实感受,“我自学了编辑软件ID的使用方法,从刚开始对编辑的完全陌生到最后能够完成一版较为满意的新闻,其实这个过程当中成就感还是蛮大的。而且在上这门课之前,我更多的是在学校传媒组织进行新闻实战,学习这门课的理论知识,恰巧是对之前实践的一个很好的印证和补充。因为在课上我学习到了很多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新闻知识,感受到了校园新闻和社会新闻的不同之处,并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专项的新闻实践训练,新闻综合素养能力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
汉语2001班长周子豪对上课的经历也是历历在目,“我觉得学习这门课是一个让我自己成长和充实的过程,我受益匪浅。”他所在的小组第一次负责的就是头版新闻,新闻的内容是有关校园非机动车,标题是“行路难”,主要是针对电动自行车的充电、停放、校园骑行等问题,在“行路难”采写过程中,他去采访了学校保卫处领导,向他们询问学校现有的电动车数量,学校往年的管理办法,向宿管、物业管理人员询问校园“僵尸车”相关情况,发放问卷,收集百余名同学的意见,并将一些同学的亲身经历放入新闻中,整个新闻呈现的都是事实情况,比较客观。这让他明白了新闻最重要的就是写实。“我在新闻采写编的过程中,还明白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一篇大的稿件往往需要小组合力完成,有人采访,有人编写,还有人拍照配图,记得连着几天早上我们小组的同学都跑到讲堂群的连廊上,拍知行路上的人流,只为寻找一张能够搭配新闻的照片。也正是因为大家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才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采写任务。”
笔耕不辍育桃李,杏坛荏苒创辉煌。2015年,选修该课的李同学针对黄岛大爆炸事件,对黄岛地区进行了再次回访,并撰写黄岛大爆炸两周年记,荣获全国大学生新媒体大赛奖项。这不是一个特例,很多同学都从这门课中受益颇丰,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媒体界和业界的整体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就业范围广泛,有的在澎湃新闻工作,有的在山东电视台、青岛日报等媒体任职。这足以证明,这门课为学生们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新闻实践这片广阔无垠的大海。 “这不都是我们新闻采写课程和我们中文系共同努力的结果吗?”李芳琴老师之言切中肯綮。
毕业生何利权现任澎湃新闻中国西南大区政务新闻负责人,主要负责云贵川及湖南湖北等区域的新闻报道工作。而中文系2004级毕业生刘义宝与冯建波携手创办的微信公众号“视觉志”,在2010级毕业生李飞鸿加入后,逐步发展成为视觉志传媒集团,这无疑是中文系师生共同努力取得的显著成就。目前,视觉志传媒集团已在青岛、北京、杭州等地设立分公司,构建了多地协同的创作与生产体系,其自媒体矩阵已汇聚了8000万粉丝。
 
采写织梦启新程,中文系领航筑华章
《新闻采写与编辑》这门课,虽看似仅聚焦于学生的采写能力,实则是一个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课程。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敏锐观察以及与人协同合作的能力,还能增强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的能力。因此,这是一门注重实践、知行合一的课程,而非仅停留于理论层面。
魏学宝老师用生动的例子向我们讲述了目前纸媒的发展状况,期待新闻采写课可以依托多元化的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等,来开拓新的“实验田”。李芳琴老师对此也深有感悟,“由于课时限制,我们在短视频和新媒体写作方面的涉猎较少。希望未来在增加课时的基础上,能够在这些领域有所拓展和深化。”
就职业发展路径而言,学生们的成就并不仅仅归因于《新闻采写与编辑》这一门课程,而应归功于中文系所设计的“一体两翼”课程体系。该体系以汉语言文学课业为核心,辅以媒体和影视作为两个重要方面,构建了完整的实践教学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写作实践、影像实践、新媒体实践、创意实践等课程根据年级的不同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在新媒体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以实现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创造性生产。“一体两翼”的设计总体上为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新闻采写与编辑》课程,凭借其鲜明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特色,已成为中文系学生强化综合素养的关键阶梯。展望未来,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优化与“一体两翼”课程体系的日益完善,学生们必将在新闻传媒的广阔天地中振翅翱翔,绘就各自灿烂辉煌的职业生涯篇章。
 
大学学习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大学学习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