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岐黄之路的深耕者:中医专业大学生的学思践悟

    2025-08-11    阅读:
    来源:黄思涵-安徽中医药大学
踏入中医专业的课堂,最先迎接学子的是一套与现代医学截然不同的知识体系。《黄帝内经》中“阴阳平衡”的生命观,《伤寒论》里“辨证论治”的诊疗逻辑,如同一张张古老的地图,指引着探索人体与疾病的路径。背诵“十八反十九畏”的中药配伍禁忌,默写“经络循行歌”的走向分布,成了初学者的日常。这些看似机械的积累,实则是构建中医思维的基石——当面对一位失眠患者时,能从“心肾不交”的角度分析病机,而非单纯依赖“神经递质紊乱”的解释,便是中医视角的独特价值。

理论的生长,离不开实践的土壤。实验室里,观察中药煎剂对离体小肠的影响,验证“苦寒清热”的药效机制;针灸课上,在同学的手臂上练习毫针刺法,体会“得气”时酸麻胀痛的触感;附属医院的诊室里,跟师抄方时看着老师通过舌苔颜色与脉象浮沉调整药方,才真正理解“同病异治”的精髓。记得第一次独立为患者号脉,指尖下紊乱的脉象让我手足无措,而老师一句“脉象是身体的语言,你要学会倾听”,点醒了我:中医的实践,从来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对生命状态的整体感知。

在西医占据主流的当下,中医专业的学习更需要一份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既要警惕将中医简化为“经验医学”的偏见,用现代科技手段阐释中药复方的作用原理;也要避免用西医标准裁剪中医体系,守护“治未病”“整体观”等核心智慧。许多同学会在课余参与古籍整理社团,从泛黄的医案中发掘被遗忘的诊疗思路;或是尝试将中医养生知识融入校园健康科普,让古老的智慧贴近年轻的生活。

中医专业的大学时光,没有捷径可走。它需要你耐住性子,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寻找规律;需要你放下浮躁,在一次次实践中打磨手感;更需要你心怀敬畏,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守住初心。这条路或许漫长,但每当看到患者因一剂汤药、几针针灸而舒展眉头,便会懂得:那些背诵过的歌诀、练习过的手法、思考过的医理,最终都将化为守护生命的力量——这,便是岐黄学子的使命与荣光。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学习推荐
  • 有关教研活动总结集合
  • 本学期,我们组织全体英语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有关学习材料,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加强师德修养,树立忠诚教育事业的信念
  • 07-30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