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以奋斗之姿,赴时代之约

    2025-08-12    阅读:
    来源:曹雨露
凌晨四点的写字楼,最后一盏灯终于熄灭。年轻的程序员揉着酸胀的脖颈,将刚完成的代码文件发送至云端。窗外,城市天际线正被第一缕晨光染成琥珀色,与他眼底未褪的红血丝相映成趣。这是千万奋斗者的日常剪影,也是这个时代最动人的底色——以拼搏为笔,在时间的卷轴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答案。
奋斗是破茧成蝶的淬炼
敦煌研究院的数字修复师们,用八年时间完成了莫高窟第285窟的数字化建档。当七十岁的李云鹤先生戴着老花镜,在电脑前校准壁画上的每一道裂纹时,他指尖的温度仿佛能穿透千年时光。这些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团队,为了让褪色的飞天重焕光彩,曾在零下二十度的洞窟里连续工作十四个小时,用精密仪器捕捉壁画每0.1毫米的色彩变化。当三维重建的洞窟首次在互联网亮相,百万网友透过屏幕看见反弹琵琶的仕女时,那些在暗夜里熬过的眼痛与肩伤,都化作了文明传承的勋章。
奋斗从来不是孤勇的冒险,而是与自我的博弈。苏炳添在31岁那年,为了突破9秒83的亚洲纪录,每天进行6小时的科学训练。他的教练团队用高速摄像机记录下每一次起跑的角度,精确到膝盖抬起的高度、摆臂的幅度。当这个身高1米72的短跑名将在东京奥运会半决赛中撕开空气的阻碍,他不仅打破了黄种人的速度极限,更证明拼搏者永远年轻——肌肉会衰老,但突破自我的渴望永远新鲜。
拼搏是向光而行的坚守
在云南大山深处,张桂梅校长的华坪女高已经送出两千多名女学生。每天清晨五点半,她总会第一个站在操场,看着姑娘们背着书包奔跑。二十年来,她拖着病体走遍丽江的山山水水,把“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的信念种进每个女孩心里。当学生们在大学课堂上说出“我想回到家乡当老师”时,那些被关节炎折磨的夜晚、被捐款人误解的委屈,都成了浇灌梦想的雨露。
拼搏者的故事里,总藏着对世界的温柔。贵州“村BA”的篮球场上,苗族青年王浪涛白天是玉米地里的农夫,夜晚是球场上的得分后卫。为了凑够买球鞋的钱,他曾连续半个月凌晨三点起床采摘菌子。当这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在全国直播的比赛中投进绝杀球,场边欢呼的乡亲们不会知道,他球鞋的鞋底早已磨穿,是用胶水粘了三次才坚持到现在。奋斗者的光芒,从来不止于领奖台的聚光灯,更在平凡生活的裂缝中生长。
时代为奋斗者铺就星辰大海
从“两弹一星”的戈壁荒滩到FAST天眼的喀斯特洼地,从深圳蛇口的开山炮响到海南自贸港的集装箱码头,奋斗者的足迹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95后航天工程师周承钰在文昌发射场,顶着台风天的暴雨检查火箭燃料管道;00后新农人李雨桐用直播带货的方式,让陕北的苹果走进全国千万家庭。他们的奋斗故事证明:这个时代从不辜负拼搏者,它给每个追光者都准备了舞台。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奋斗的内涵早已超越“愚公移山”的执着。年轻的科研团队在量子计算领域日夜攻关,用算法编织未来的密码;乡村教师带着孩子们用VR眼镜看故宫,让大山里的眼睛望见世界。奋斗不再是单纯的汗水浇灌,而是智慧与坚持的化学反应,是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的清醒与坚定。
夕阳西下时,外卖骑手小王在写字楼楼下擦了擦头盔。手机提示音响起,是女儿发来的语音:“爸爸,今天我画了你骑电动车的画,老师说你是超人。”他笑着回复“爸爸马上回家”,发动车子汇入晚高峰的车流。车筐里,除了待送的餐品,还有一本摊开的成人高考复习资料。 
这就是奋斗的模样——它藏在写字楼的灯光里,在实验室的仪器旁,在乡间的田埂上,在每双望向未来的眼睛里。当我们谈论拼搏时,其实是在谈论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信念,对这个时代最朴素的回应。因为我们坚信:每一点微小的努力,终将汇聚成改变自己、照亮时代的光。这光,让平凡的生命有了重量,让前行的脚步有了方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学习推荐
  • 药香漫过的阶梯教室
  • 在中医药大学的角落里,药香与墨香终年缠绕。阶梯教室里,有人对着《伤寒论》的注本蹙眉,有人在经络图上比划着虚拟的银针,有人将晒干
  • 08-11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