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水墨撞上像素——徐累《虚拟山水》中的传统重构
徐累的《虚拟山水》系列在美术馆的展墙上泛着奇异的光泽:宣纸的肌理间,本该氤氲的墨色被切割成细碎的像素块,远山的轮廓在数字感的网格中若隐若现,传统册页的留白处,竟浮动着二维码般的抽象符号。这组作品自展出以来便争议不断,有人斥其为“对文人画的亵渎”,也有人赞其“打通了千年的审美断层”。
实则,徐累的探索藏着对传统更深的敬畏。他笔下的山石仍沿用“披麻皴”的笔法,只是将皴线拆解为像素单元,如同把古琴曲转译成电子音效——音色变了,骨血里的韵律还在。那枚嵌入留白的“二维码”,扫码后浮现的竟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局部放大图,这种时空折叠的巧思,让观众在触碰屏幕的瞬间,完成了从当代到元代的审美穿越。
水墨画的灵魂本就是“似与不似之间”的留白,而数字技术的“虚拟性”恰好与之呼应。徐累没有让像素吞噬笔墨的呼吸感,反而用数字精度强化了传统山水的“写意精神”:那些看似无序的色块,实则暗合郭熙“三远法”的空间逻辑;像素的颗粒感,倒比匀净的墨色更显山岩的粗糙肌理。当传统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当像素成为新的笔墨,水墨的生命力便在碰撞中获得了新生。
大学学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