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上的体温——朱炳仁《熔铜生肖》里的火与情
朱炳仁的《熔铜生肖》在展厅里散发着古铜色的微光:不同于传统青铜器的规整纹样,这些生肖雕塑的表面布满不规则的褶皱与孔洞,仿佛刚从烈火中挣脱出来,还带着未褪的灼热。作为“熔铜技艺”的开创者,他让冰冷的金属第一次有了呼吸般的温度。
传统铸铜讲究“失蜡法”的精准,而朱炳仁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他将铜料投入烈火,任其在高温中自然流淌、冷却、龟裂,再以锤击、打磨的方式“唤醒”金属里的形态。展厅中央的《熔铜虎》最是震撼:虎口大张,却没有凶戾之气,融化后凝固的铜汁在虎身形成天然的斑纹,像极了虎皮的肌理,而故意保留的几个孔洞,让光线能穿透“虎身”,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影子,仿佛这只猛兽正从时空的裂隙中走来。
这些生肖不再是符号化的吉祥物。《熔铜兔》的耳朵歪向一侧,带着几分憨态;《熔铜蛇》的身体盘绕成太极的轮廓,暗合“生生不息”的哲思。朱炳仁说:“铜在火里会说话,你得听它说。”他放弃了对金属的绝对控制,反而让铜料的自然属性成为艺术的主角。当我们在这些带着火痕的雕塑前驻足,看到的不仅是精湛的技艺,更是一位艺术家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原来最坚硬的金属,也能藏着最柔软的诗意。
大学学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