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岐黄薪传续经典,医道精微启新章

    2025-08-22    阅读:
    来源:李浩楠
  晨光熹微,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室内,李同学轻轻展开《黄帝内经》的影印本,泛黄的书页上,千年前的智慧文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这里是中医学院学子每日必至的圣地,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如同四座巍峨的高峰,等待着每一位中医攀登者去征服。这些凝聚着先贤智慧的经典著作,不仅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根基,更是临床实践的指南针,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学习中医四大经典的必要性,首先在于它们构筑了中医理论的核心框架。《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系统地阐述了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基本理论,奠定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的论述,至今仍然是指导临床诊断的重要准则。"中医学院王教授在经典导读课上如是说。大三学生张同学对此深有体会:"最初觉得古籍晦涩难懂,但在跟诊时看到老师运用经方治病如神,才明白经典的实用价值。"

  四大经典的学习更是培养中医思维的关键途径。《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展现了张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临床思维过程。研究生李同学分享道:"在研读《伤寒论》时,我不仅学习方药,更在学习一种临床思维方式。比如太阳病篇的桂枝汤证,教会我如何通过汗出、恶风等表象,洞察营卫不和的病机本质。"这种从整体出发、动态观察、辨证求因的思维方式,正是中医区别于现代医学的独特之处,而这一切都深植于经典著作之中。

  在临床实践中,经典著作的指导价值更加凸显。《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未病思想,至今指导着临床防治策略。附属医院赵医师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曾有位慢性肝炎患者,我们在治疗肝病的同时,根据经典理论提前调理脾胃,有效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这样的临床实效,让学子们深切体会到经典的现实意义。

  尽管现代医学技术飞速发展,但四大经典的时代价值不减反增。《温病条辨》中关于温病传变规律和防治方法的论述,在当代新发传染病防治中仍具指导意义。2023年抗疫期间,基于《温病条辨》理论研制的方剂在临床中取得良好效果,再次证明了经典的实用价值。"经典不是故纸堆,而是活水源头。"博士生陈同学说,"我们在实验室用现代科技研究经方,发现很多古方具有多靶点、整体调节的特点,这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思路。"

  学习经典的过程,也是医者修养的提升之路。《内经》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养生观,"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的医德观,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每次读《大医精诚》,都有新的感悟。"大五学生刘同学说,"这些经典不仅教我们如何治病,更教我们如何做人。"

  中医四大经典作为中医药学的根基,其学习必要性不言而喻。它们不仅是知识体系,更是智慧宝库;不仅是历史遗产,更是创新源泉。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今天,深入研读经典,把握经典精髓,既是传承的需要,更是创新的基础。唯有扎根经典,才能让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焕发新的生机,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学习推荐
  • 脉络传承
  • 作为中医药大学院校学生,对针灸知识深有感触,特写此篇。
  • 08-20
  • 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 8.19为庆祝医师节,身为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医生,在实习医院参加知识竞赛,与临床医生比拼交流。
  • 08-20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