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熊文凯/文祁瑞/图)2025年6月28日,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专业的马行、周玉涵、祁瑞等8名本科生,走进恩施州麂子渡村亲和小院,开展田野实训课程实践调研。在66岁返聘干部袁运桃的带领下,八名学生与村民携手劳作,深度探索积分制驱动下的乡村治理新路径。

亲和小院里,学生与村民共同投身环境整治与步道修缮工作。青石铺就的“同心径”蜿蜒其间,这条全长3公里的景观步道,见证着村庄从“人心涣散”到“团结奋进”的蜕变。袁运桃向学生介绍,三年前,这里还是矛盾频发之地,22户人家各有想法。为改变现状,他带头动员村民自筹资金、投工投劳,带领留守老人和妇女克服重重困难,仅用一周时间便完成了步道的初步建设。如今,“同心径”不仅串联起“暖心泉”等特色景观,更成为拉动乡村旅游的“致富路”。

劳动间隙,同学们对麂子渡村创新的“积分超市”展开深入调研。该超市由村委会主导建立,乡贤慷慨捐资助力,构建起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村民参与集体劳动、环境维护等各类活动均可获得积分,其中参与一小时劳动可积5分,3积分等值于1元人民币,积累的积分能在超市兑换米、油、日用品等生活物资。

袁运桃分享了积分超市的发展历程。运行两年多来,积分规则不断优化完善,从最初简单的按户均分,逐步细化为根据劳动力差异分配积分,并将积分范围拓展到邻里调解、产业互助等12个领域。他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讲述如何通过耐心沟通和情感投入,说服村民参与村庄建设。“做群众工作,就是要放下架子,真心实意为老百姓着想。”袁运桃说道。

在积分制的激励下,亲和小院发生了显著变化:每月28日的集体清扫日参与率达到100%;农家乐数量从3家增长到15家,村民年均增收超8万元;矛盾纠纷调解效率大幅提升。积分超市不仅成为物质兑换的场所,更成为凝聚人心、弘扬新风的平台。
此次实践中,社科学子们以参与者、观察者、研究者的多重身份,深入乡村一线。他们将课堂所学与实践相结合,与村民和基层干部深入交流,团队一致认为:“走进乡村,让我们对乡村治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明确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据悉,团队后续将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