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莲心实践团走进浏阳市小河乡田心村党群服务中心,与村党总支书记张细兰展开深入交流,听她讲述田心村从“一夜爆红”,再到正面临的发展阵痛,一同探寻如何将流量变“留”量的乡村振兴密码。
“2021年初,田心村因为鱼鳞坝在网上被自媒体拍火了之后,成为了网红村。”张细兰回忆道,这个人口才1.6万人的小山村,一天就涌入了1.6万游客,“堵车堵到了邻村!”但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接待能力不足等问题也立刻凸显出来。
图为张细兰书记
面对挑战,田心村在村集体的带领下迅速行动。“我们鼓励家家户户打开门做生意!”张细兰说,村集体带头行动,将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经营“此‘客’‘乡’见”店铺推广农产品,村民的家常菜端上了游客餐桌,地里的蔬菜变成了创收商品。短短几年,整个小河乡的餐饮从5家发展到了25家,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
然而,将“网红流量”转化为稳定“留量”的目标,远比预想中艰难。“有流量没留量,一直是我们最大的痛点”张细兰的语气带着一丝沉重。尽管田心村拥有引以为傲的“三色”宝贝:作为秋收起义后勤基地的“红色宝贝”,红一方面军后方医院及50多处革命遗址、拥有世界纪录的2100余年树龄的“绿色宝贝”千年罗汉松、以及承载古老技艺的“古色宝贝”木活字印刷展示馆,但这些宝贵资源尚未形成强大的且持久的吸引力磁场。
为破解困局,田心村和小河乡多方尝试:积极联络上级资源、邀请网红推广;借助《云上的小店》等热门综艺节目扩大知名度;深挖本土特色,联合成立浏阳蒸菜研究院,探索将地方美食文化融入旅游体验……“我们做了很多尝试,找了很多‘外援’,也自己带头干。”张细兰说,“但效果始终有限。专业的事,需要更专业、更持续的团队来运营。”她透露,乡里即将引入专业公司,通过统一平台整合资源,进行专业化运营,这是小河乡突破瓶颈做出的又一关键性尝试。
当被问及对小河乡的发展期望时,张细兰的话语质朴又热切:“我大的愿望就是这里越来越好了,发展越来越顺,只愿我们田心村的老百姓,家家户户的日子都能越过越红火!” 这个被反复强调的朴素心愿,正是她扎根基层、奋力拼搏的不竭动力。
“张书记的坚持和村子的现实困境,正是我们需要记录和思考的焦点。”新莲心实践团负责人表示。未来,团队将围绕小河乡的“留量突围”路径展开深入调研,力求为破解小河乡“生长阵痛”贡献青年学子的力量与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