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形复杂、水资源匮乏。20世纪60年代,为改变林县“十年九旱”的困境,三十万群众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手工凿渠,在太行山腰修建起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价值内核。此行的目的,正是让法学专业学生通过实地走访,深刻体悟红旗渠精神的现实意义,并探寻其与法治建设的内在联系。
6月27日,实践队全体成员走进红旗渠纪念馆,跟随讲解员依次参观了“千年旱魔”“创造奇迹”“精神丰碑”等展厅,详细了解了红旗渠的修建过程及背后的群众动员机制。展馆内陈列的一件件工具实物、一张张历史照片,生动再现了林县人民“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的艰辛历程。
“让人震撼的不仅是工程的宏大,更是他们靠一把铁锤、一双手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024级法学专业学生朱怡昂表示,“在艰苦年代,正是坚定信念与群众团结协作成就了这一伟业,这种精神也值得我们在学习、生活、乃至未来法律职业生涯中继续传承。”
6月28日,实践队来到被誉为“红旗渠咽喉工程”的青年洞开展现场调研。在垂直陡峭的山体间,一条渠水蜿蜒前行,石壁上“青年洞”三字刚劲有力,格外醒目。队员们实地测绘了渠体结构,并通过沿线访谈当地村民,收集关于红旗渠精神当代传承状况的第一手材料。
“我们希望借助专业的视角,将‘红旗渠精神’与‘法治中国建设’进行融合式研究。”实践队负责人、2024级法学专业学生王烁骅介绍道,“比如在社会治理中强化群众参与,法治与自治相结合的理念,与当年修渠中的‘全民动员’机制有很多相通之处。”
7月2日,实践队在许昌市魏都区联合当地社区举办“法润渠边”主题普法宣传活动。围绕土地权属、婚姻家庭、老年人权益保护等村民关切热点,队员们以案例解析、互动问答、现场咨询等方式进行普法宣讲,现场参与群众达60余人。多名居民表示,这样“接地气”的法治宣讲活动非常实用,今后若有法律问题,知道该如何处理和求助。
在为期五天的实践中,队员们还开展了“红旗渠精神青年说”主题宣讲、与许昌实验小学师生座谈交流等内容。通过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红旗渠精神并非遥远的历史,而是一种可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的精神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宣讲红旗渠精神。王烁骅摄
活动结束后,当地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表示,“你们不仅弘扬了红旗渠精神,也把法律知识带到了群众身边,真正做到了‘文化下乡’‘法律下乡’的双重融合。”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许昌学院法学院学子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解,也锤炼了他们运用法律知识服务群众的能力。参与队员纷纷表示,将把在林州的所见、所思、所悟,转化为前行的动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践行红色精神,勇担时代使命,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王烁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