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教育公平理念,切实改善困境儿童受教育环境,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西部发展协会“法与乡契,生生不息”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于6月25日至7月4日赴小蜗牛困境儿童帮扶基地开展公益助学活动,给困境儿童送去关怀和温暖。

针对孩子们学习基础存在的差异,团队成员提前调研每位受助对象的学习进度与需求,量身定制合适的辅导方案。在课业辅导环节,采取"一对一"或"小组辅导"模式,重点突破数学运算、语文阅读等基础知识难点,并辅以趣味练习强化学习效果。

实践团特别设计了兼具趣味性与适应性的绘画课程。通过水彩、蜡笔等创作媒介,引导儿童在艺术表达中锻炼手部精细动作能力,同时激发创造潜能。这种非语言表达方式为孩子们提供了情感宣泄的窗口,有助于孩子们表达内心世界和改善沟通能力。

实践团开展特色入户课程,考虑到基地儿童情况各异,在系统掌握受助儿童身体状况、学习能力等基础信息后,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同时,组织开展辅助站立训练,实现康复训练与基础教育的有机结合。实践过程中,成员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知识,引导儿童在轻松氛围中参与学习,激发认知兴趣。

在趣味粘土课程中,实践团成员耐心细致地向孩子们讲解粘土制作的基本技巧与步骤,从揉、搓、捏、压等基础手法,到如何塑造动物、花朵的形态。在成员们一对一的指导与帮助下,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实践团以美育为切入点,在提升孩子们动手能力与审美水平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善意,促进困境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此外,团队针对社会公益组织现状开展专项调研,重点考察社会公益组织的教育功能及发展情况。团队通过走访基地负责人、志愿服务者及困境儿童家庭,深入了解困境儿童现状,收集一线反馈。调研发现,社会公益组织在困境儿童教育中承担了重要角色,尤其在课业辅导和心理支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组织也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康复资金短缺和儿童升学衔接不畅等现实困境。

此次助学公益活动不仅为困境儿童提供了切实的教育支持与情感关怀,也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社会责任的理解。我们坚信,通过持续的社会关注与多方协作,能够为困境儿童构建更加完善的成长支持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