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十二木卡姆引领致富兴疆路”乡村振兴实践团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通讯员:陈珈贝)“非遗十二木卡姆引领致富兴疆路”乡村振兴实践团通讯站网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2025年7月9日,重庆对外经贸学院“非遗十二木卡姆引领致富兴疆路”乡村振兴实践团受邀参与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一场传统婚礼,在十二木卡姆的悠扬旋律中,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三下乡”实践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下生动注脚。
婚礼现场,餐桌间早已摆满新疆的特色美食。金黄油亮的手抓饭上点缀着葡萄干和羊肉块,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切成小块的哈密瓜、西瓜,甜丝丝的汁水驱散了暑气。维吾尔族小朋友们拿起“老汉瓜”,挨个递给师生们,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姐姐,吃,甜。”实践团的同学们也拿出手机里关于重庆特色美食的图片,笑着说:“等下次有机会,我们也让大家试试重庆的特色美食!”不同地域的美食在这里相遇,碰撞出别样的滋味,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图为婚礼餐桌上的新疆美食)
随着音乐节奏加快,麦西热甫舞蹈开始了。当地乡亲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圈,脚步随着鼓点起落,时而旋转,时而跳跃,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实践团的同学们有些拘谨,站在圈外不知所措。这时,一位叫古丽的小姑娘跑过来,拉着队员杨蕊的手往圈里拽:“姐姐,一起来跳呀,很好玩的!”在古丽的带动下,杨蕊深吸一口气,跟着节奏迈出了第一步。起初,她的动作还有些僵硬,但看着身边乡亲们热情的眼神,听着欢快的音乐,渐渐放松下来,脚步也越来越舒展。师生们和乡亲们混在一起,不同民族的身影在圈中穿梭,像一朵朵绽放的石榴花,紧紧依偎在一起。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乡亲们共同跳舞的现场)
婚礼进行到高潮,主人家捧着一叠叠色彩艳丽的艾德莱斯绸走了过来。这些丝绸上印着灵动的花纹,红的像火,绿的像草,蓝的像天,每一种颜色都充满了生命力。“这是我们维吾尔族的宝贝,送给最尊贵的客人。”主人家笑着说,将丝绸一一披在参与舞蹈的宾客肩头。当队员杨蕊披上艾德莱斯绸时,感觉肩上沉甸甸的。她低头看着丝绸上的花纹,仿佛看到了维吾尔族同胞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杨蕊感慨道,“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各民族就是一家人,心连着心,情牵着情。”
(图为实践团成员批着艾德莱斯绸)
实践团指导老师刘刚看着眼前的场景,深有感触地说:“这次‘三下乡’活动,让同学们走出校园,走进南疆的乡村,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体会民族团结的力量。十二木卡姆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它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艾德莱斯绸也不仅仅是一种布料,它是各民族情感交融的纽带。在这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每一个笑容里,每一次握手间,每一段共舞中。”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合影)
婚礼在渐渐低回的乐声中落下帷幕,学子们的行囊里,悄悄多了几样特殊的“收获”:萦绕耳畔、挥之不去的十二木卡姆旋律,肩头象征民族团结的艾德莱斯绸,还有维吾尔族小朋友们绽放着热情与纯真的笑脸。这些带着温度的“物件”,成了民族团结最生动的见证。实践团成员们说,这次“三下乡”之旅,让他们读懂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含义。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滚烫的记忆,继续行走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路上,让青春在促进民族团结的实践中绽放光彩。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