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与环境学院“乡村振兴我言明”暑期社会实践团利用这个暑假时间走进滦平县,通过采访居民、与企业领导对话、实地考察等方式从绿色交通、绿色经济、绿色社会这三方面深入基层,探究乡村振兴的道路。并发现问题向当地政府提议,促进乡村振兴,坚持党的领导,为人民谋福利。
实践内容
滦平振兴路,青春脚步行
实践团在远通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热河中药花海小镇、滦平县客运枢纽站开展了实地调研;参观了滦平县博物馆、节水主题公园、金山岭长城和白草洼国家森林公园等地;采访了当地司机和热心居民,并有幸与知名返乡企业家孙士河先生进行了座谈,了解了当地乡村振兴的历程以及“企业+农户”模式的实践与收获。每一位滦平县的居民都在用自己的努力为滦平县铺出一条条富民之路。
实践促发展
践于滦平,言明振兴
在远通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实践团针对公司绿色发展理念,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对公司提出相关建议。
在热河中药花海小镇,实践团成员对于小镇的深入开发进行了探究和建议,并通过现场宣讲向大家宣传了革命精神文化。在实地考察结束后的一个月内运用多媒体网络平台进行了宣传,同时制作宣传手册,增加了该镇知名度,为当地旅游业的进步提出新路径,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针对当地司机和热心居民的采访过后,实践团考虑当地交通问题向当地政府提出增设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投放点的建议,促进绿色交通建设并取得成效。
实践团用行动展现“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收获了来自各方的表扬信。
实践感悟
踏在滦平的土地上,才对“乡村振兴”四个字的分量有了实感。
曾以为它是政策文件里的宏大叙事,直到亲眼看见小镇里饱满的果蔬映着农户的笑,听见光伏板下老人念叨着“每月多了份零花钱”,触摸翻新村道上孩子们追逐的脚印——原来,战略的落地早就不是不是抽象的概念,是泥土里长出的希望,是屋檐下温暖的烟火。
实践团带着问卷走访,却在热心居民递来的一杯热茶里明白:数据之外,更重要的是有温度。他们会骄傲地讲起县里的新产业,也会坦诚说出发展的难处,那些真诚而亲切的倾诉,让实践团的同学们懂得乡村振兴不仅是“锦上添花”,更多的是“雪中送炭”。
在参与了居民们自发地组织的为党庆生活动后,那一张张笑脸就是对“三农”工作最好的答卷。
离开时,夕阳为县城镀上金边。忽然懂得,所谓实践,是让双脚沾满泥土,让心贴近大地——在这里,见证了乡村的蜕变,更读懂了“实干”二字的千钧之力:振兴的路上,从没有旁观者,只有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双手托举希望的同行者与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