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壮锦之乡,织就文化新篇
为深刻领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实地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现状,激发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与历史主动精神,2025年7月,南宁理工学院“非遗织韵”实践团队远赴被誉为“中国壮锦之乡”的广西来宾市忻城县城关镇,开展一场深度文化实践之旅。此次活动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为核心学习内容,旨在通过“沉浸式”调研与“零距离”动手实践,将课堂设在田野乡间,让青年学子在经纬交错的传统技艺中,感受民族文化的脉搏,思考新时代文化传承的路径。
实践团队此行选择了忻城县作为目的地,因其不仅是壮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更保持着较为完整的传统织锦生态。团队抵达后,立即前往拜访了当地极具声望的壮锦技艺传承人蒙如君。蒙老师从事壮锦制作与教学数十年,是当地公认的技艺能手和文化使者。在简朴而充满壮乡风情的工作室内,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深度对话与实践就此展开。
学习并非从织机开始,而是从历史文化底蕴的熏陶起步。蒙如君老师为队员们系统梳理了壮锦的千年发展史。讲解中指出,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其纹样生动、色彩热烈,蕴含着壮族人民对自然、生命的崇拜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凤、太阳、花草、几何图形等传统图案,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吉祥寓意,是壮族文化的一部“无字史书”。在蒙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还观摩了其收藏的历代壮锦精品。从古老的土布到现代的创新作品,一幅幅织锦宛如历史的画卷,清晰展示了技艺的演变与审美的传承。这一环节的学习,使队员们意识到,手中即将学习的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身份标识,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理论讲解结束后,真正的挑战开始了。实践团队员们轮流坐到织机前,在蒙老师的贴身指导下开始实战操作。起初,手脚难以协调,不是忘了踩踏板,就是挑错了花竹,织出的线条也疏密不均。面对困难,蒙老师始终耐心十足,俯身于每一位队员身旁,手把手地调整手势,口中念着操作口诀,帮助队员们寻找节奏感。“力要匀,心要静,眼要准。”蒙老师反复强调着操作要领。渐渐地,在一次次尝试中,队员们从最初的笨拙生疏,到逐渐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平纹织造,再到尝试编织基础的几何图案。织机规律的“哐当”声与彩线穿梭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传统与青春交融的乐章。尽管速度缓慢,过程艰辛,但当看到自己亲手织出的第一片完整锦缎时,每一位队员脸上都洋溢着激动与自豪的笑容。
此次忻城之行,让南宁理工学院的学子们收获远超预期。不仅系统学习了壮锦从纺线到上机织造的全套工艺流程,掌握了传统竹笼机的基本操作技巧,更重要的是,深刻体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与脆弱,以及传承人所肩负的沉重使命与无私坚守。每一寸精美壮锦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枯燥练习与倾注心血的创作,是“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最生动的写照。
这次深入壮锦之乡的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的国情教育与责任担当课。它清晰地表明,青年一代是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鲜活力量。当青春的活力注入古老的文化血脉,当求知的脚步踏上乡野的沃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便拥有了走向未来的无限可能。南宁理工学院学子以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的青年正自觉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宏伟画卷中,织就属于自己的一抹亮色。(通讯员:王耀、李屿志、李涛、周晓岚、武佳媛、邱丽蔓)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