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千年壮锦秘钥,衙署一梭牵

    2025-09-24    阅读:
    来源:非遗织韵队
         在广西来宾市忻城县莫土司衙署,南宁理工学院非遗织韵队的队员们于7月9日展开了一场文化寻根之旅,旨在探寻壮锦与土司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身着红马甲的队员们穿梭于这座被誉为“壮乡故宫”的古老建筑群中,跟随当地文化馆副馆长的脚步,仔细观察斑驳的砖墙、高悬的匾额与陈列的文物,试图从历史的脉络中打捞壮锦的传承密码。
         在土司办公厅内,副馆长于明代土司莫鲁的画像前,讲述其将壮锦技艺融入家族传承的故事,画像中的人物仿佛因讲解而鲜活起来,使队员们感受到土司家族推动壮锦从“家技”发展为“乡俗”的文化自觉。
         随后在壮锦展柜前,队员们被如凝固云霞般的传统织锦吸引,副馆长以一幅菱形纹壮锦为例,解读其色彩与纹样背后代表土地、寓意平安的深厚文化内涵,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壮族的审美与古老智慧。展柜里的壮锦舒展着岁月的纹路,副馆长的讲解让图案“活”了:菱形是土地的馈赠,回纹是对平安的祈愿,每一丝经纬都藏着壮族的宇宙观。明代《竹枝词》里“家家织锦到三更”的画面,在这一刻具象成展柜里的实物:那些深夜的机杼声,那些映着油灯的织布身影,那些被土司家族推动的传承脉络,都在锦缎的光泽里悄然流淌。
         在土司建筑群里的一间屋子里,两尊身着壮锦元素现代服饰的假人模特,红蓝菱形纹与回纹盘扣的设计为古老纹样注入当代生命力,展现出非遗创新转化的可能。以深色原木制成,木料因百余年反复摩挲而泛出温润包浆,踏板边缘被脚掌磨出光滑凹陷;层层综片、竹筘与粗麻经线交织成密林般的纵深,卷轴两端铜箍锈迹斑斑却仍牢固如初;两尊假人模仿织锦画面,仿佛仍在低吟往昔“哐当”声。
         来到文化展区,砖墙映着暖黄的灯,展柜中静静陈列着《壮族织锦史》《广西传统纹样图录》等文献,副馆长视角向队员们介绍清代“凤穿牡丹”纹样背后的织造技艺与驮娘江畔的织女口述史。队员们围拢书案,记录关于“通经断纬”工艺及植物染料配方的要点。副馆长背手而立,目光扫过新旧交织的展区,声音里多了几分期许:“莫氏土司当年推动壮锦发展,是为了生计与文化;如今守护壮锦,是为了让古老技艺接上时代的脉。”
         当夕阳漫过翠屏山,为莫土司衙署的朱门黛瓦镀上金辉,非遗织韵队的红马甲身影与这座“壮乡故宫”形成动人映照。队员们带着一整日的发现与感悟准备离去,那些聆听的家族往事、触摸到的织物温度、见证的设计转译以及感受到的文化创新,已交织成清晰的传承脉络。此行不仅让壮锦的经纬从历史深处走向现实认知,更令这些年轻的文化守护者体会到,如同土司家族曾将技艺从深闺推往市井,今天的使命正是让古老非遗焕发新的生机。驻足回望,暮色中的衙署静默如初,而红马甲带来的活力与期待,仿佛已为壮锦的故事续写了充满可能性的新篇。(通讯员 王耀 李屿志 李涛 周晓岚 邱丽蔓 武佳媛)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