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推普润疆促振兴:一堂开在南疆乡村的“共富”语言课

发布时间:2025-07-13     阅读:
  ——“非遗十二木卡姆引领致富兴疆路”乡村振兴实践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通讯员:史素月)“非遗十二木卡姆引领致富兴疆路”乡村振兴实践团通讯站网讯:七月的南疆,骄阳似火,叶城县棋盘乡13村社区会议室内却涌动着比天气更炽热的学习热情。为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润疆工程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的号召,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对人才语言能力的新要求,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管理学院“非遗十二木卡姆引领致富兴疆路”乡村振兴实践团,于2025年7月10日,将一堂别开生面的“普通话赋能课堂”送到了村民家门口。
  
  (实践队员正与维吾尔族村民进行情景模拟对话)
  
  “这条裙子在哪里买?”“请问,去巴扎怎么走?”……课堂上,没有了传统的讲台与黑板,实践团成员化身“生活导演”,将社区会议室精心布置成维汉交融的“生活剧场”。围绕村民最熟悉的“巴扎购物”、“出行问路”等高频场景,队员们以“语言服务生活、文化凝聚人心”为核心理念,进行沉浸式情景演绎。维族乡亲阿依努尔在队员指导下,略显紧张却无比认真地用普通话模拟着日常对话。亲切的乡音、熟悉的生活场景,瞬间点燃了在场数十位维吾尔族乡亲的学习热情。实践队员们穿梭于课桌间,俯身倾听,从最基础的声调起步,“一对一”耐心正音,细致纠正每一个常用词句。当生涩的发音逐渐变得清晰流畅,会议室里掌声与由衷的笑声此起彼伏。普通话的清泉,在耐心细致的引导下,流淌进村民的心田;语言的桥梁,悄然架设在民族心间,课堂暖意融融,情谊深种。
  
  (队员耐心倾听乡亲们的发音,并给予细致指导)
  
  这堂普通话课,其意义远超语言技能传授本身,更是一次促进文化认同、深化民族团结的深情对话。实践团成员秦诗涵在课后感慨道:“当听到热孜万古丽大姐清晰地念出完整课文时,我深受震撼。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看着他们认真学习,真真切切感受到语言通了心就近了!”这堂行走在南疆乡村的“共富”语言课,精准回应了国家“文化润疆”工程的深层需求——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纽带,增强文化认同,夯实长治久安的思想根基。掌握普通话,意味着能更顺畅地获取信息、学习技能、对接市场、外出务工,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赋能乡村产业的关键一环。
  
  (热孜万古丽大姐自信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
  
  此次推普行动,是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管理学院学子投身“三下乡”社会实践、勇担时代使命的缩影。他们深刻认识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韧纽带,是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黏合剂,更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石。团队负责人陈美宇表示:“我们将以叶城棋盘乡为起点,持续深耕南疆沃土,让国家通用语的学习热潮在乡村社区涌动不息。助力乡亲们提升语言能力与发展自信,为叶城县乃至南疆地区的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深厚的文化动能。”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语言课堂中绚丽绽放。实践团正与叶城人民一道,携手共绘一幅语言相通、情感相融、产业兴旺、边疆繁荣的壮美时代画卷!
  
  
  
  
作者:史素月    来源:史素月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推普润疆促振兴:一堂开在南疆乡村的“共富”语言课
  •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学子赴南疆:特色婚礼里的非遗传承与青春感悟
  • 塔里木大学三下乡——科技与梦想碰撞,播种探索世界的种子
  • 塔里木大学三下乡——文化润疆,看大世界
  • 塔里木大学三下乡——走进社区 “让科技敲开童心之门,用关爱守护纯真时光”
  • 宁师学子三下乡——启智润心育乡土,扶志立行助振兴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