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绿色耕耘,助农兴农”三下乡实践活动

    2025-09-23    阅读:
    来源:扬州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绿色耕耘,助农兴农”实践团队
       为深入理解植保专业内涵、实地感受基层岗位价值、科学规划职业发展路径,7月21日,扬州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绿色耕耘,助农兴农”实践团前往暑期前往槐泗镇庙头村农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植保站专家的讲解中,团队成员不仅系统了解了植保站在病虫害监测预警、防治技术推广及植物检疫等方面的核心职能,更深刻认识到植保工作在守护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意义。
(该图为2025年7月21日 扬州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本科生陶诗宇同学查看根系虫害情况。扬州大学 赵周乔 摄)
       8月中旬,在试验田调查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稻田中稻飞虱种群密度较高且呈聚集分布,这给害虫种群数量统计和危害程度评估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由于稻飞虱个体微小、活动性强,在调查过程中极易逃逸,导致田间观察和样本采集工作面临显著挑战。 面对困境,团队成员并未退缩,而是向王益平导师和耿站长请教,最终采用沾水稻托瓷盘捕捉稻田间虫子。经观察发现,托盘中捕获的害虫以灰飞虱为主,且同时存在若虫和成虫两种形态。团队员分工协作,仔细观察水稻叶片,记录害虫造成的损伤特征,并同步进行测量、汇总分析。                                                      
(该图为2025年8月17日 赵周乔同学帮助老师记录记录田间数据。扬州大学 陶诗宇 摄)
       8月底,团队成员再次深入田间地头,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灰飞虱个头微小,难以捕捉。针对这一问题,通过请教王益平教授,成员们学习了拍查法和扫网法。拍查法是用沾水稻托瓷盘在水稻植株上拍打,使灰飞虱飞起,再统计单位面积内飞起的灰飞虱数量。扫网法则是用特制的捕虫网在水稻植株上方挥动,捕捉灰飞虱后统计数量。同时,还设置了灯光诱捕装置,利用灰飞虱的趋光性,在夜间诱捕并统计其数量。通过克服调查过程中的各类技术难题,团队成员不仅深化了对农业害虫防治的专业认知,更培养了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青春不止于书斋,更要扎根大地,以实践促成长,以实干书写担当,用脚步丈量乡土,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
(该图为2025年8月21日 团队成员在试验田中寻找纹枯病的踪迹。扬州大学 陶诗宇 摄)
(该图为2025年8月21日 扬州植保站耿站长传授辨别灰飞虱的技巧。扬州大学 陶诗宇 摄)     
       9月10日通过数据整理,得到以下结论:
水稻品种 田块数 平均单位面积虫量(头 /㎡) 标准差
主栽品种 A 4 14.3 2.5
引进品种 B 4 10.8 1.8
常规稻 C 6 18.6 3.2
杂交稻 D 6 7.2 1.5
注:不同品种虫量差异显著(P<0.05),杂交稻 D 抗性最优
       此次实践让团队成员收获良多。从对植保工作的模糊认知,到深刻理解其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意义;从课堂的理论学习,到亲身体验田间监测的辛劳;从问卷设计中的逻辑梳理,到调研采访时的沟通技巧提升,团队成员对植保科技服务工作者的职业坚守与担当有了更深的体悟。

(该图为2025年9月10日 “绿色耕耘,助农兴农”实践团队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合照。扬州大学 章睿涵 摄)
       实践团将继续在基层岗位中锤炼本领,以“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青春姿态,为未来成为知农、爱农、兴农的植保人才积蓄力量,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绚丽光彩! 团队成员在耿站长和王益平教授的带领下,走进稻田开展实践,实地检测田间"三虫三病"的发生情况。团队成员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现场标本采集、病虫情分级记录等实操训练,丰富了田间经验,增进了专业感触,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田间的认知跃迁。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