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大学学子赴肥西县上派镇肥光社区开展社会实践:
甲骨童心,笔墨传薪
7月2日上午,合肥大学教育学院“薪火传乡韵,师苑‘育’童心”三下乡志愿服务队走进合肥市肥西县上派镇肥光社区,教师高嘉琦以“甲骨文探秘”为主题,精心打造一堂别开生面的书法课,并通过趣味互动与沉浸式体验,引领孩子们走进三千年前的汉字世界,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清朝学者王懿荣生病时,从药材‘龙骨’上发现了神秘的刻痕,从此揭开了甲骨文的神秘面纱……”课堂伊始,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起“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的故事。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听得入神,小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惊叹的光芒。孩子们了解到甲骨文不仅仅是商朝王室占卜的记录,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见证。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古代文明的大门,让孩子们对那段遥远的历史充满了向往。

图为合肥大学教育学院“薪火传乡韵,师苑‘育’童心”三下乡志愿服务队赴上派镇肥光社区授课
教师高嘉琦通过播放一段纪录片视频,生动展示甲骨文如何从龟甲兽骨的刻划演变为系统的文字符号。她耐心讲解视频,并引导孩子们思考甲骨文背后蕴含的哲学与科学精神,强调“一字一世界”的文化内涵。实践环节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在教师们的指导下,孩子们手握毛笔,聚精会神地在宣纸上临摹"日""月""山""水"等甲骨文字。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古老的文字化作孩子们熟悉的意象:"日"字如初升的太阳,"山"字似连绵的峰峦,"水"字像流动的溪流。孩子们时而屏息凝神,时而兴奋交流,在笔墨流转间感受着汉字的神奇魅力。活动现场洋溢着浓厚的学习氛围。有的孩子反复练习同一个字,力求完美;有的则兴奋地向同伴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们在旁细心指导,及时肯定每个孩子的进步,让古老的文字在稚嫩的笔触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图为合肥大学教育学院“薪火传乡韵,师苑‘育’童心”三下乡志愿服务队教师鲁琪静悉心指导孩子书法练习
文化间的对话,往往能带来最独特的体验。教师巧妙地将哈萨克族传统图案与甲骨文并置展示,引导孩子们发现不同民族文化中对自然万物的独特表达。当看到哈萨克族刺绣中的山形纹样与甲骨文"山"字惊人的相似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这种直观的对比不仅让孩子们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
合肥大学教育学院“薪火传乡韵,师苑‘育’童心”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与孩子们合影
甲骨文是刻在骨头上的“史书”,更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本次活动通过故事启蒙、视听体验、实践书写等多种形式,让古老的甲骨文“活”了起来,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合肥大学教育学院“薪火传乡韵,师苑‘育’童心”志愿服务队将持续传播中华文化的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文明薪火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撰稿人:鲁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