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青石门楣载忠魂 红色血脉润新苗 ——东山筑梦实践团探访陈赓故居

发布时间:2025-07-05     阅读:

  7月3日,夏日的阳光洒在湘乡市二都柳树铺的土地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红途寻迹·东山筑梦”实践团的成员们,怀揣着崇敬与好奇,走进陈赓大将故居。青瓦白墙在微风中静静伫立,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等待着这群年轻学子来触摸百年前那颗跳动的赤子之心。

  (王敏之摄)

  踏入故居,门楣上“源绍吉安,德循羊祜”的对联古朴而庄重,率先映入众人眼帘,瞬间将时光拉回到久远的年代。这座始建于清末的湘中民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堂屋内,陈赓祖父陈翼琼解甲归田后与乡绅议事的太师椅,虽已泛黄,却依旧稳稳摆放着,像是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着家族的变迁与时代的流转。

  湘乡市宣传部武文渡主任,作为红色故事的讲述者,指着泛黄的族谱,向实践团成员们娓娓道来:“陈老将军曾立家训‘不得从军,不得为官’,可命运奇妙,偏偏培养出开国大将 。1927年,毛泽东同志在此拜访时,握着陈赓父亲陈道良的手,感慨地说‘您支持儿子革命,是对社会的大贡献’。” 话语间,先辈们为革命奉献的画面,在成员们脑海中渐渐清晰。

  穿过天井,实践团来到陈赓幼年读书处。斑驳的窗棂下,那张陈旧的书桌,刻满岁月痕迹。成员们轻轻抚过桌角刻痕,仿佛能透过这些印记,看见少年陈赓的身影——“这里既有他调皮被罚的印记,也有他14岁考入东山学堂时写的《少年志》 。” 当成员们体验毛笔临帖,感受笔尖与纸张的触碰,更深刻领悟到:革命的种子,早在这方砚台里悄然萌芽,在年少的抱负中孕育生长。

  故居陈列的陈赓父母遗物,更是无声传递着信仰的力量。陈道良变卖家产支援农运的田契、彭学娴为伤兵缝补的衣衫,静静躺在展柜中,却似有千钧重量。当听闻这对夫妇因支持革命两次入狱,最终在颠沛流离中辞世,不少成员红了眼眶。武主任指着展柜中的《陈氏家书》,声音凝重:“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家国同构’的深意,先辈们的付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

  (王敏之摄)

  从“铁帽子红军团”巧渡乌江的沙盘,到土地革命时期的作战地图,每一件文物都像是一把钥匙,为实践团打开历史的大门。成员们穿梭其中,如同在历史长河中溯游,触摸着革命先辈们战斗与奋进的脉络。“这些文物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会呼吸的历史。” 队长在参观笔记中写下这样的感悟,寥寥数语,道尽文物背后承载的热血与精神。

  “青石门楣载忠魂,红色血脉润新苗”,这是实践团成员们探访后的共同心声,更将成为他们未来行动的指南。陈赓将军等革命先辈的事迹与精神,如同明灯,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成员们纷纷表示,将以陈赓将军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青春力量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

  (王敏之摄)

  此次探访陈赓故居,于实践团而言,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先辈们的忠魂与红色血脉,已融入他们的青春热忱,激励着这群新时代的“新苗”,在逐梦路上奋勇前行,用行动续写属于当代青年的红色故事,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作者:刘娜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推普筑梦,情暖乡村:我们的支教之路
  • “童心点燃代码光,数智之翼启远航“ 数字经济学院青年数智教育志愿服务队暑期社会实践
  • 大学生带小学生玩转非遗:手影游戏开启皮影戏奇妙之旅
  • “童心共护青山绿  数智绘就生态章” 数字经济学院青年数智教育志愿服务队暑期社会实践
  • 推普润童心,共筑语言桥 ——合肥大学“共镌曙光”队在山头镇中心小学开展普通话推广活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