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作为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是连接乡村与外界的桥梁,是激发乡村发展潜能的关键要素。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是语言文字工作服务“三农”发展的重要举措。怀揣着对乡村教育的热忱与责任,我们河南科技大学“普语兴乡,推普筑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踏上了“支教推普”的征程。在出发前,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精心筹备,只为给乡村教育带来切实的改变。
深入调研,把握乡村教育脉搏
为了让支教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团队首先开展了深入的乡村调研。从前期的资料查阅、问卷设计,到实地走访、访谈交流,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成员的心血。我们深知,只有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的现状和需求,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支教方案。

图为实践成员实地走访 任可心 供图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遭遇了诸多挑战,问卷设计的初期,也未能精准涵盖关键问题。但团队成员并未气馁,我们耐心与村民沟通,用真诚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反复研讨、修改问卷,使其更贴合实际情况。通过不懈努力,我们收集到了大量一手资料,了解到当地教育存在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普通话普及程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也坚定了我们支教的决心。
多元培训,提升支教综合能力
调研结束后,我们迎来了丰富多样的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教学方法、课堂管理、普通话教学技巧等多个方面。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让我们掌握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这些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在课堂管理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处理课堂纪律问题,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我们通过小组讨论、团队拓展等活动,明确了各自的分工与职责,增进了彼此的信任与默契。在一次小组讨论中,针对教学计划的制定,成员们各抒己见,经过激烈的讨论和反复的修改,最终形成了完善的教学计划。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也让我们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精心筹备,保障支教物资充足
物资准备是支教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一项繁琐而细致的工作。从教学用具、学习资料,到生活用品、医疗药品,每一项物资都需要精心挑选和筹备。我们根据当地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准备了丰富的教学用具,如彩色画笔、拼图、故事书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考虑到乡村医疗条件相对薄弱,我们准备了常用的医疗药品,以应对突发情况。
在物资筹备过程中,团队成员分工合作,有人负责联系供应商,有人负责采购物资,有人负责整理和打包。面对物资采购资金有限、部分物资供应短缺等问题,我们积极寻求解决方案。通过与供应商协商争取优惠价格,最终确保了物资的充足供应。这一过程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

图为实践团成员前期物资准备活动 任可心 供图
展望未来,为乡村教育持续发力
回顾前期的准备工作,我们感慨万千。每一次的困难与挑战,都是我们成长的契机;每一次的努力与付出,都让我们离梦想更近一步。我们深知,即将开启的支教之旅,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我们毫不畏惧。
展望未来,我们团队将全力以赴投入到支教工作中。我们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孩子们带去优质的普通话教学和丰富的课外知识;我们将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用爱心和耐心陪伴他们成长;我们将积极与当地教师交流合作,共同探索适合乡村教育的教学模式。同时,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支教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乡村教育,加入到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行动中来,共同为实现教育公平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在乡村教育的土地上绽放出绚丽的花朵,让普通话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