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以“枫香树下学党史”为主题的讲解活动在重庆市綦江区羊角镇举行,来自当地干部群众及高校师生代表齐聚在拥有近百年树龄的枫香树下,共同聆听1935年中央红军在此驻扎期间的红色往事,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探寻乡村振兴新路径。
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成功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为保障即将召开的遵义会议顺利进行,红一师红二团在团长龙仲文、政委邓华的率领下,肩负佯攻重庆、牵制敌军的重要任务,向北进发。1月10日,红军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战术,一举攻克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的娄山关。1月15日,部队抵达綦江区羊角镇。
羊角镇地理位置特殊,镇内一处制高点海拔达800余米,可俯瞰南部多地,对驻扎在九盘关的国民党川军动向也能进行有效监视。基于战略考量,红军决定在此落脚。部队抵达后,兵分三路驻扎,邓华将军率领的连队驻扎在如今枫香树所在的乡政府处。驻扎期间,红军严守纪律,不仅在墙壁上书写“创造苏维埃区域”等革命标语,还主动帮助村民打扫卫生、劈柴挑水。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红军在此成立了当地县志中记载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为当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在红军与当地百姓的故事中,一碗羊肉汤的故事尤为动人。当时正值寒冬腊月,红军战士在老乡场发现了正在坐月子的王妈妈一家。面对突然到来的部队,王妈妈心中满是恐惧,但红军战士温和亲切的交流与关怀,很快打消了她的顾虑。看到王妈妈一家生活困苦,红军战士便用抄没土豪得来的大米和羊肉,熬煮成热气腾腾的羊肉汤送到她手中。这碗羊肉汤,不仅驱散了冬日的严寒,更让王妈妈真切感受到,这是一支真正为贫苦百姓谋幸福、打天下的队伍。王妈妈当即和女儿前往官马洞,将躲在那里的百姓一一叫回。此后,军民之间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一碗羊肉汤,情满长征路”的佳话也在当地口口相传。
红军离开后,王妈妈积极向乡亲们宣传红军事迹,让更多人了解到这支队伍的宗旨与信念,百姓对红军的支持也愈发坚定。在红军精神的感召下,羊角镇涌现出许多感人故事。蒋朝二从小听着红军故事长大,即便被国民党抓壮丁,他心中的革命火种依然不灭。1950年,他毅然踊跃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不幸在战场上壮烈牺牲。消息传回羊角镇,蒋朝二的父母虽悲痛万分,但深明大义,他们拒绝了政府送来的大米慰问,提议将大米分发给更需要的群众,并立下“为国捐躯碑”,以此纪念蒋朝二及所有为国家奋斗牺牲的战士。如今,这块碑矗立在红色小学后方,每年羊角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前来观摩学习,传承红色精神。
而被当地百姓亲切称为“将军树”的枫香树,同样承载着特殊的记忆。彼时,时任四川省副省长的邓华将军重返故地。当时,枫香树的枝丫生长到百姓房顶,存在安全隐患。在百姓提议下,邓华将军同意砍掉枝丫。此后,民间流传着一些关于树与将军仕途的传说,这从侧面反映出百姓对
邓华将军的深厚情感。如今,枫香树已被当地政府重点保护起来,虽然曾经百姓为它栓红丝带、红布的场景不再,但它所代表的军民鱼水情与红军精神,却深深烙印在每一个羊角人的心中。
近年来,羊角镇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红色旅游发展。以枫香树、苏维埃政府旧址、“一碗羊肉汤”故事发生地等为核心,打造了红色文化旅游线路。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整合红色资源,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去年吸引了上万名游客和研学团队前来参观学习。同时,当地还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带动村民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农家乐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在当天讲解中,讲解员杨云林表示,羊角镇的红色历史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要进一步加强对红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通过讲好红色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传承红色基因。高校代表也提出,将发挥自身优势,在红色文化研究、旅游规划设计等方面与羊角镇开展合作,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站在枫香树下,斑驳的树影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峥嵘岁月。从一碗羊肉汤的温暖,到“为国捐躯碑”的大义,再到将军树的守护,这些红色记忆汇聚成羊角镇独特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这份力量正激励着当地干部群众,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