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青春飞扬•融情夏乡”志愿服务队走进徐家镇中心小学乡情文化馆与巫溪博物馆,在乡土器物与历史展陈中开启文化探索之旅。
上午9:30,校长廖尊位带领队员参观校内“乡情文化馆”。馆内,风车等农耕工具静静陈列,剃头匠的铜盆、铜匠的模具、瓦匠的泥刀、磨刀佬的砂轮等老物件,勾勒出往昔生活图景。馆内老式锅炉、雕花木箱等生活用品,更让队员们触摸到当地百姓的日常温度。
下午15:00,队员们踏入巫溪博物馆。一楼大厅浮雕柱气势恢宏,鸡心岭“野人的身边,祖国的中间”的独特定位与徐雷《巫溪赋》文字墙相映成趣,勾勒出巫溪“巴夔户牖,秦楚咽喉”的地理坐标。拾级而上,二楼展厅四大板块如历史长卷徐徐铺展。生态巫溪厅中,大宁洞与红池坝等景点影像交织,动物化石与见证自然变迁;悬棺专题展区内,南门湾1号棺木及尸骨让队员窥见远古母系社会的真实风貌。
最引人入胜的当属文化巫溪厅与红色巫溪厅。文化厅以“白鹿引泉”传说为引,还原了巫溪先民发现盐泉、发展出分卤、输卤、制卤的完整盐文化体系。展柜中,古人汲卤、煎盐的微缩场景栩栩如生,生动再现“一泉兴百业”的盛景。一旁的展板上,一幅幅代表巫文化的图片徐徐展开,从祭祀仪式的宏大场面到古老图腾的神秘符号,无声诉说着巫文化的深邃内涵,与盐文化、药文化共同勾勒出当地多元交融的文化图景。
移步红色巫溪厅,“红军入川第一县”的烫金字样熠熠生辉。随着解说员的讲述,1932年红三军在此会师的壮阔历史缓缓铺展。展板上,红三军智取关口遗址——巫溪一线天的珍贵历史图片尤为震撼,陡峭的崖壁、蜿蜒的栈道,无声诉说着当年战斗的艰险。这些影像资料,让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那段波澜壮阔岁月里的炽热初心,深刻感悟红色精神的磅礴力量。
图为队员们与老师和讲解员合影留念 陶涵摄
从乡情文化馆的农耕记忆到博物馆的文明史诗,志愿队员在器物中解码乡土基因,在历史中锚定文化坐标。此次实践如同一把钥匙,既打开了青年触摸地域文化的窗口,更让“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生根发芽。当年轻身影与古老器物对话,当青春思考融入历史长河,文化传承的火炬便在代际传递中愈发明亮。
记者:向思蔓
摄影:陶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