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踩在木跷上的传承:虞唐高跷里的守艺与新声

发布时间:2025-07-08     阅读:

  近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红途寻迹・东山筑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走进湘潭市湘乡虞唐镇,专程拜访了湘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虞唐高跷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周景祥,在探寻这项独具特色非遗技艺的同时,也亲身体验了踩跷的奇妙与艰辛。

  老巷深处,一间质朴的“传承室”里,长短不一的高跷错落摆放,仿佛诉说着数百年的故事。实践团队员们围坐其间,听周景祥老师目光明亮地侃侃而谈。“虞唐高跷以高、奇、竞三绝而闻名。”他解释道,南方的文跷本就比北方武跷更高,虞唐高跷更是其中翘楚,最高可达4米;艺术表现上尤为奇特,表演时配以仪仗、牌匾、旌旗、鼓乐,队形规模宏大,常依托《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中的“一出戏”展开,尽显传统艺术的韵味;而竞技性更是其鲜明特色,表演中常有比赛环节,两队相隔约一千米相向而行,比拼技术与耐力,场面十分热闹。“戏匾只能用毛笔书写,服饰绝不能掺一点西洋味,优秀传统文化要记在心里,更要化在实实在在的行动里。”数十年光阴流转,周老师始终守着这“三绝”,手把手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高跷传承人,让这项技艺在时光中稳稳扎根。

 (卢佳怡摄)

  “谁都可以学高跷,人们玩到哪里,哪里就是舞台!”周老师的话里满是自豪。高跷本就是扎根本土的“民间体育”,舞台始终跟着人群流动。每逢高跷艺术节或传统节日,四方民众都会赶来踩跷竞技,观众沿途摇旗呐喊,火光映照下,热闹的氛围能感染每一个人。“这是百姓的文化,人人都能来虞唐赏高跷,吃湘菜,品乡情。”在周老师的热情邀请下,实践团成员们尝试体验——木跷刚一立起,身子便不受控制地摇晃,脚踝被绑带勒得发紧,那一刻,六百余年传承的厚重感顺着发颤的木跷直抵心底。这摇摇晃晃的体验里,藏着非遗扎根民间的韧性,更藏着老艺人坚守半生的热忱。

  (卢佳怡摄)

  如今,虞唐高跷正以新的姿态延续生命力。在湘乡市虞唐高跷协会的推动下,非遗入校园活动常态化开展,大批学生在培训中成为新的高跷演员;不远处的湘乡市中鑫培训学校作为传习所,更将高跷与中国舞巧妙融合——脚踏高跷轻轻转身,扭腰抬腿间,木跷叩地的声响与舞蹈韵律交织,让老技艺在新表达中碰撞出传承的火花。

  老巷里,周老师的两个小弟子正稳稳踏着一米五高的高跷,手中花伞轻摇,伞上彩纹流转,恰似这绵延不绝的民俗文脉,在坚守与创新中,悠悠走向更远的未来。

作者:骆柔美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长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三下乡——安全知识进社区,温情服务暖人心
  • 美育添彩银龄岁月,纹样承载乡土记忆 —— 齐白石艺术学院实践团走进敬老院
  • 江苏大学伯藜支教团出征宁夏:以爱为帆,携梦远航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