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骄阳似火,浏阳市文家市镇秋收广场上,“光辉起点”红旗雕塑熠熠生辉。7月10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田野青春,语润乡兴”社会实践团的年轻身影活跃于此,更穿梭于街头巷尾,以热情与专业为这座小镇注入推广普通话的青春动能。
(实践团在秋收起义纪念馆开展推普活动 戴张凯摄)
“推广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团队成员热情的口号划破长空,引来往来市民驻足。团队成员手持精心设计的推普宣传手册,热情洋溢地向围观的乡亲们宣讲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意义。手册图文并茂,要点清晰,乡亲们三五成群,饶有兴致地翻阅讨论。年轻学子们青春洋溢的面庞、真诚恳切的话语,迅速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实践团成员薛晴在向市民展示推普宣传手册 刘迪嘉摄)
调研环节紧随其后。队员们深入走访,发放方言传承问卷。当面对年长或不识字的老人,他们便俯身贴近,耐心地将问卷内容逐一道来。“现在的年轻小伙小妹,有干劲!”队员们细致踏实的态度,赢得了文家市市民由衷的称赞和竖起的大拇指。

(团队成员在文家市大街小巷宣讲普通话知识 唐振梁摄)
深入调研揭示语言生态。团队发现,文家市语言生态呈现鲜明代际特征:中老年人第一母语多为承载古楚音特色的浏阳方言(受赣方言影响显著),而年轻人则普遍以普通话为第一母语。不少老人感慨:“年轻人讲的方言,和我们老辈的调调已经不一样喽。”这份承载历史韵味的方言特色,正悄然流逝。更现实的挑战在于,部分中老年人习惯方言交流,对学习普通话存在“意义不大”的认知误区,成为当地推普工作亟待破解的难点。
(实践团成员戴张凯在调研当地语言情况 刘迪嘉摄)
在实践中锤炼本领,于乡野间播撒文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青年学子们,将课堂所学化作服务社会的行动。他们走街串巷的身影,是青春最生动的注脚;他们耐心宣讲的声音,是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最真挚的呼唤。当“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的信念在文家市的阳光下一遍遍回响,这不仅是语言规范的传递,更是新时代青年以知识反哺乡土、用担当服务家国的赤诚宣言。这股汇聚田野的青春力量,正润物无声,为筑牢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基石,贡献着澎湃不息的前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