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合工大学子探访无为乡村振兴样本:红绿赋能融合,多元路径兴乡

发布时间:2025-07-11     阅读:
合工大学子探访无为乡村振兴样本:红绿赋能融合,多元路径兴乡
7月9日,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绿色赋能乡村振兴,校地共庆八十华诞”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一行5人,深入无为市红庙镇、严桥镇、赫店镇,通过红色寻根、科技探访、产业解码三大维度,团队实地调研乡村振兴多元实践路径,以专业视角探寻校地融合新动能。
红庙寻迹:红色基因铸魂,绿色产业生金
当日上午,团队走进安徽省“精品示范村”试点——红庙镇海云村。在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成员们通过详实史料与珍贵实物,回溯1941至1945年新四军七师英勇抗战的峥嵘岁月。工作人员生动讲解了大江造币厂、肥皂厂及军民共建的贸易体系如何构筑坚实后勤保障,深刻诠释“军民同心、根基共筑”的奋斗史诗。红色精神的洗礼,为实践注入信仰力量。



转赴海云村村委会,钱扬俊书记系统介绍示范村建设蓝图:依托新四军七师师部旧址、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皖江抗日革命烈士纪念塔和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与千亩荷花、菊花种植加工基地形成“红绿交融”发展格局;农文旅深度融合、基础设施升级等举措,正推动村庄从“生态美”向“产业兴”跃升。团队成员实地考察荷田产业带,见证“红色底蕴”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严桥探新:数字治水兴农,科技激活沃野
随后,团队走进安徽京淼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访总经理陈号新,探寻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陈总介绍,公司扎根无为市牌楼村,以创新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构建蟹苗尾水-鱼塘-稻田循环系统,让水资源“活起来”;自主研发的蟹麦轮作技术,一亩地多收两季龙虾,既保粮食安全又提效益。公司数字化转型成效也相当显著:1000亩种植区仅需3人管理,水产养殖全程智能监测,溶氧量低于5‰时增氧设备自动启动,精准把控品质。目前,企业带动300余名村民就业,土地租金从300元提至750元,70岁以上老人也能通过轻量工作年增收3.5万元。此外,企业带动114个合作社发展,激活20万亩水产养殖基地。“治水兴农,科技兴村。”陈总透露,公司正推进“三产”融合,计划五年内实现加工产值100亿,用产业链思维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赫店解码:多元业态融合,党建领航共富
下午,团队走进赫店镇黄墩村,在产业探访与展馆回溯间,解码乡村振兴“黄墩样本”。踏入芜湖市和森食品有限公司,农产品深加工场景展现“党建+产业”活力,本土食材经工艺转化,借“合作社+ 农户”模式,串联起村民增收链;兆涌生态农庄内,果蔬采摘区、研学步道交织,农旅融合业态激活乡村消费;青禾共生观赏鱼养殖基地,彩鱼游弋成景,“线上直播+线下订单”拓宽致富路;增雷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田埂间,中药材蓬勃生长,“联农带农”筑牢共富根基。
在黄墩村乡村振兴馆,团队成员透过史料、影像,回溯村庄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破局,借“凤还巢”工程聚才的历程。从产业空白到业态多元,从人才外流到乡贤回归,黄墩村用“支部引领、产业驱动、人才赋能”书写振兴答卷。从车间到田间,从单产到融合,队员们在实践中触摸乡村脉动,于调研中探寻乡村振兴思路,用青春脚步丈量乡村发展的坚实足迹。


此次调研之旅,立体化地呈现无为乡村振兴的创新图谱。团队深刻体悟到乡村振兴之路需红色底蕴筑基、绿色科技护航、产业融合聚力。未来,团队将聚焦绿色食品技术落地转化与特色产业链优化方案设计,深化今日所见所悟,将红庙的“初心”、严桥的“匠心”、赫店的“同心”,制定助力无为高质量发展的“工大方案”,以扎实成果践行“绿色赋能”誓言,献礼母校华诞八十载。
 
(文/王涵 张君贤 高晓雅;图/王涵 马金萍 张君贤;校审/葛永莉)
 
作者:文/王涵 张君贤 高晓雅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探汉水奥秘,润童心成长
  • 探汉水奥秘,润童心成长
  •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商贸学院义旅青春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一场主题为“探汉水奥秘,润童心成长”的暑期爱心课堂
  • 07-11
  • 实验室里验成分,盛粥碗里见真情
  • 实验室里验成分,盛粥碗里见真情
  • 7月3日早上8点,青耕良西—绿践创行“三下乡”服务队开发了一种由良乡西村产出的谷物而做成的五色营养粥,为了能够让营养粥能够符合现
  • 07-11
  • 十堰市丹江口石鼓镇:"三生共育"助力乡村教育 医学生用专业点亮童心
  • 在泥土芬芳中成长:记一次难忘的“三下乡”之旅
  • 合工大学子探访无为乡村振兴样本:红绿赋能融合,多元路径兴乡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