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一师学子三下乡:以纸为媒,剪韵传情:“数映红途”促进团点亮古丈校园非遗之光

发布时间:2025-07-17     阅读:
  (通讯员:潘超红 刘林杰 宋雅丽)2025年7月16日上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民族中学的教室里,剪刀与红纸的轻响此起彼伏。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数映红途”乡村振兴促进团成员张煦涵正在这里开展传统剪纸艺术教学活动,用一把剪刀、几张彩纸,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窗口。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过,春节贴的窗花两边总是一模一样?冬天飘落的雪花,每一片都藏着对称的秘密?”课堂伊始,张煦涵以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现象切入,话音刚落,学生们便纷纷举手。“我家窗户上的‘福’字剪纸是对称的!”“蝴蝶的翅膀也是左右一样的!”热烈的互动中,“对称剪纸”这一核心主题自然铺开,原本抽象的艺术概念瞬间变得可触可感。

  进入实操教学环节,张煦涵拿起一张正方形红纸,边演示边讲解基础技法:“第一步对折要对齐边缘,像给纸张‘找对称轴’;画图案时线条要流畅,别让剪刀‘迷路’;下剪时慢一点,特别是转弯的地方要稳。”她将折纸角度、图案勾勒、裁剪力度等细节逐一拆解,还特意强调:“剪纸不怕出错,每一个独特的剪口,都是你们的创意印记。”讲台下,学生们盯着示范动作目不转睛,有的悄悄用手指在桌面上模仿剪刀运行的轨迹,有的已经提前把彩纸按折痕叠好,跃跃欲试的期待写在脸上。不到半小时,一张张形态各异的剪纸作品在学生手中诞生。
  
  “大家知道吗?咱们中国的剪纸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在作品展示环节,张煦涵结合剪纸艺术的文化背景展开讲解,“早在唐代,人们就用剪纸做窗花装饰;2009年,中国剪纸还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她特意提到新疆阿斯塔那墓葬群出土的《对马》《对猴》剪纸——那些历经千年的作品,正是以对称构图展现着古人的审美智慧。“就像你们现在剪的图案,虽然简单,却和千年前的艺术一脉相承。”这番话让学生们捧着自己的作品,眼神里多了几分郑重。

  “以前只觉得剪纸是‘老奶奶的手艺’,今天亲手试过才知道,这里面藏着这么多学问。”课后,一名学生小心翼翼地把剪纸作品夹进课本,“我要把它带回家,教妈妈剪对称的小花。”
  此次课程为促进团教学组结合古丈县民族中学多为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后续还将融入土家族、苗族的传统纹样元素,让剪纸不仅成为技艺传承的载体,更成为民族文化交融的纽带。教学组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理解‘一剪一戳皆是传承’的深意,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青春成长的课堂。”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学生们展开的剪纸作品上,红纸的纹路与少年的笑脸相映成趣。这堂充满墨香与纸韵的课程,不仅让剪纸技艺在指尖传递,更让非遗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扎根。
作者:潘超红 刘林杰 宋雅丽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党建引领校企合作 实践赋能乡村振兴——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新誉时代工程咨询有限公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