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虫趣盎然,文化悠长——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文化”暑期科普课堂开讲

发布时间:2024-07-17     阅读:
昆虫,这种神奇的生物已在地球上存在了四亿多年。对人类来说,它们随处可见,无论是生产制造,生活环境还是传统文化,它们与人类密切相关,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虫"字的使用非常广泛,它不仅指代了昆虫,还泛指了世间的许多生物,几乎包罗万物。根据《尔雅》等古籍的记载,"虫"可以分为五虫:羽虫(鸟类)、毛虫(兽类)、甲虫(带甲壳的动物)、鳞虫(鱼类和爬行动物)和倮虫(人类和其他无毛的动物)。可见,“虫”之一字在我国传统文化里已经有了源远流长的历史和非常广泛的应用。
7月16日下午,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虫识紫金”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南京农业大学翰苑宾馆开展“昆虫文化”科普课堂宣讲。

课堂上,主讲人唐铭泽绘声绘色的讲述吸引着小朋友们的目光,一个丰富多彩昆虫世界缓缓展现在眼前。
什么是昆虫,昆虫长什么样子?它们吃什么,又在哪儿生活?蚂蚁是多么优秀的建筑专家,蜻蜓点水又到底为了点啥?小朋友们紧紧跟随讲解,认识了许多可爱有趣的昆虫。

昆虫可不仅仅是有趣,它们能帮上人类大忙!蜜蜂在花丛中工作,为我们带来香甜可口的蜂蜜,这种勤劳的精神时时鼓励我们;蚕宝宝努力吐丝,既造就了它们安睡的卧房,也织作了我们身披的衣裳;蝴蝶翩迁飞舞,这生意盎然的美好图景为人的精神世界也增添一抹亮色,许多国家的艺术品上都镌刻着它们优美的身姿,庄周梦蝶的故事更是为每个中国人所熟知。
认识过许多有趣的昆虫后,各有特色的昆虫标本展现在眼前,小朋友们不仅能近距离观察,还能亲手体验制作昆虫彩泥和标本的乐趣。

蝴蝶、蜻蜓、甲虫……跟着讲解与示范,昆虫在小朋友们的手中展现出了最美丽的身姿。

更重要的是,小朋友们还品尝到了各式各样的昆虫美食。

傍晚用餐后,亲子团从南京农业大学的北门出发,一路行进到灵谷寻找萤火虫的足迹。蓦然点亮夏夜的萤火,于树影中一熄一灭,夏日的暑气也随着太阳的落山而慢慢地消散掉,蝉鸣把夏日的范围烘托地更高。小孩子们叽叽喳喳的一点也不觉得劳累。

天色渐晚,树木上开始有一些昆虫在活跃,讲解员耐心地为孩子们做着科普。夜色进一步地凝重,萤火虫在林里缓缓闪烁。“萤火虫一生会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我们看见的会飞的是萤火虫成虫,寿命只有3-7天。”讲解员讲解到,孩子们安安静静地听着。

据了解,2014年,南京紫金山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萤火虫保护区。随着这几年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萤火虫的数量也渐渐回升。暗夜的灵谷寺里,没有过多的灯光,却有许许多多的人影在静静等待萤火虫的到来。
晚上八点,“昆虫文化科普”活动圆满结束,小朋友们收获了满满的知识与乐趣,更重要的是,从活动中激发了对自然、生命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据悉,自2017年中华虎凤蝶保护协会成立以来,团队一直着力于昆虫的科普与保护工作。随着一颗颗渴望探索自然,传承文化的种子种下,更加期待它们在未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华盖参天!
作者:“虫识紫金”暑期科普实践团    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社会实践推荐
  •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炽火照匠心,铁画续传
  • 河运孕育非遗文化
  • 河运孕育非遗文化
  • 大运河的存在不仅仅是一条水路,更是中国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 07-18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