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探索非遗圣地,揭秘尘封瑰宝

发布时间:2024-07-17     阅读:
大学生网报咸宁7月10日电(通讯员 谭子露)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管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驻咸宁分队于7月10日在领队的带领下前往通山县文体中心参观通山县非遗博物馆以求进一步了解和学习通山木雕的悠久历史及其发展变迁,让实践队成员更加深入感悟到通山木雕的魅力和岁月沉淀下来的独特韵味。
在阳光洒满大地,微风吹拂湖面的早晨,“拾遗”志愿服务队驻咸宁分队全员先是前往成希创新工作室接续学习通山木雕的基本雕刻技法。因为结业在即以及工作室的两位老师有短时间内有各自需要忙碌的事情,故实践队成员需要承担独立雕刻自己印章的重要任务,同时这也是检验实践队成员近段学习效果的重要契机。先是由工作室老师协助实践队队员将所需要的刻章字体打印下来,然后由成希老师亲手为实践队成员处理木材以及贴上线稿,最后则有实践队成员自行在成希以及郑周正两位老师的辅助下雕刻本次非遗之旅的纪念品。实践队成员在成希老师的示范引导下,先是独立雕刻阴刻,后续在郑周正老师的建议下再由两位老师共同为实践队成员雕刻技术难度更高的阳刻,最后实践队所雕刻的成品质量也得到成希老师的认可。
图为成希老师为实践队队员处理木材。(聂昱萌 摄)
在热浪滚滚的下午,实践队全体成员在领队的带领下乘坐摇摇晃晃的公交车,行驶在平展的沥青大道上前往本地著名的收藏着各式各样、各方各面的具有极深历史韵味的通山县非遗博物馆。随着时间的流逝,实践队全体成员成功抵达文体中心,经过一番探寻与摸索,成功踏进通山县博物馆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刷着金漆的极具气派的木制雕刻的“通山县非遗博物馆”,及其震撼人心。随后实践队员们便开启了穿越时空之旅。
实践队员们先是简单沿着馆内指示方向仔细探索以及驻足细看通山县所特有的非遗文化,比如通山木雕、通山石雕、通山竹雕、通山剪纸以及通山汉剧等等,大类多样,品种丰富,尽显通山悠久历史文化以及深厚文化底蕴,让人流连忘返,沉浸其中。实践队本次实践主要是针对通山木雕技法学习以及传承,故而多是驻足有关木雕制品的收藏品。馆内收藏多套木雕所需刻刀,同时还包括各种
雕刻木料时所需的线稿图纸。最让实践队留恋的是由各种镂空花纹雕刻的古代所需的衣柜、华贵神秘的神龛以及繁复花纹的木桌,这些收藏品的雕刻技法及其复杂,具有极高难度,同时精巧奢华,让人直观感受到古代士官贵族生活的精致奢靡以及对木雕技法和雕刻者的无比崇敬。最值得一说的还是通山木雕技法下的木狮圆桌,其整体为四根微拱圆弧的柱子支撑起一块圆形木桌,圆桌整体分为两层两层相隔的中间钓友缠绕的花纹,其中每根柱子与圆桌相接的地方都雕刻着一只栩栩如生、威严高贵的狮头,尤其是狮头的眼睛及其传神,在灯光的照射下仿佛下一秒它就真的会转动自己的双目,引得参观者频频回目认真观摩它的周身,似是开展一次来自精神共鸣。狮头相间的中间各自雕刻者不同的四幅神态各异、人物各异的浮雕,不得不让人感慨雕刻着经验之丰富,技法之成熟,这也让实践队成员更加坚定要学好以及传承好该项优秀的木雕技巧,让其流芳百世,传承千古。
图为通山县非遗博物馆狮头圆桌。(谭子露 摄)
在最后的一小段时间主要是实践队队员们自行游览参观其他通山县特有传统文化,接受文化的熏陶。最后则是全体实践队成员进行合影纪念以及在领队带领下循着来时的路线,安静的离开这座虽建馆不久但收藏着各种极具历史以及审美价值的非遗圣地,带着敬畏之心、崇敬之情结束这次非遗探秘。
 
 
图为“拾遗”志愿服务队合影。(李思懿 摄)
作者:谭子露    来源:原创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