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光辉映文旅,产业振兴乡村。7月11日,在红光村这片承载着历史与希望的土地上,江南大学商学院“红光璀璨文旅梦”实践团以三次实践之旅,探索当地的红色文化、民俗风情与和谐生态,这不仅是对地方发展的探索实践,同时也踏出了产业振兴的坚实步伐。
团队通过实地考察、交流访谈,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中探索红光村红色文旅与产业振兴的持续发展之路,积极响应政策,助力产业振兴。
该团队由江南大学李峰教授、吐尔克扎提·吐尔逊辅导员指导,徐宇辰辅导员带队江南学子组成。
(“红光璀璨文旅梦”实践团在红光村的合照)
红色文旅领航,产业振兴共绘。7月11日,实践团到达海东市红光村进行调研。一进入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历史的气息便铺面而来,红军小学,红军郭廓院,红军清真寺……支部书记说:“没有红军,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今天的红光村,所有的精神财富都是红军留下的。”在红色教育基地的实地考察与同支部书记的交流,团队成员了解到,当前的红色教育基地是免费供外地游客参观的,由此可见,当地拉动经济主要依靠红色文化资源来带动旅游业与服务业的发展。
(支部书记为实践团讲解红光村历史)
然而,红光村此时却面临留不住旅客与留不住青壮年劳动力的问题,在进一步的调研中,实践团发现红光村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为了留住旅客,红光村不仅给出了上午游玩三个景点,下午游玩三个景点,中午在当地用餐的旅游建议,同时也通过修建旅客服务中心、超市与农家院等增强游客体验。为了留住青壮年劳动力,当地开发了150亩土地,并由村集体开设服装加工厂、电动石墨加工车间等提供就业,此外,当地还把一些土地承包给企业或个人开展野炊基地等,不仅有效解决红光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问题,也可以促进旅游业等产业振兴。
共赏民俗风情,展现民族团结。7月13日,实践团来到循化当地民俗体验区,进入其中,仿佛踏入了一幅流动的民俗风情画,从红光村的烟火气到骆驼泉的潺潺流水,每一处都是民俗文化的瑰宝。通过深度访谈与体验,团队成员不仅挖掘到撒拉族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更见证了民俗文化如何成为产业振兴促成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实践团游览民俗文化景点)
最重要的是,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性,团队成员发现,当地有很多民族和谐相处,但他们的民族文化存在着较大差异,团队成员带着疑问采访了撒拉族青年马英杰,他回答说:“民族团结最大的核心就是尊重,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信仰,但他们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与信仰。”此外,当地政府也会定期举办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不仅体现了独特的民俗风情,也加深了民族团结的体验,使民俗文化成为产业振兴促成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实践团与当地儿童的合照)
开发生态家园,持续绿色发展。在生态之旅的探索中,实践团深刻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7月15日,实践团到达红光村内产业基地,了解了当地的生态产业,从红椒产业的蓬勃发展,到公伯峡水电站的生态智慧,再到黄河水路的优美风光,每一处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红光村发展生态旅游的实践)
在公伯峡的鱼场里,当地人利用高原气候冷凉、黄河水质优良优势,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冷水鱼网箱养殖业,年产值能达到四五百万,当地农民成为高原上的“打鱼郎”,让群众吃上了“生态饭”的同时,更留住了令人心向往之的诗和远方。
政策赋能振兴,实践共筑未来。回望此行,是政策的光芒照亮了我们的探索之路。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号召,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每一项政策都是我们前行的灯塔。
江南大学商学院“红光璀璨文旅梦”实践团积极响应党中央“乡村振兴,青年先行”的号召,脚踏实地,深入实践,探索红光村红色文旅与产业振兴的持续发展之路。未来,团队成员将继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用实际行动为当地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共同助力产业振兴促成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