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合工大学子皖南旌德行:红色地标巡礼

发布时间:2024-07-30     阅读:
2024年7月16日,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赴旌德县“探寻皖南红色遗迹·传承先辈革命精神”寻访红色皖南专项实践团队为践行“用好红色资源 凝聚发展力量”的口号,前往旌德县版书镇龙川村进行参观学习、深入调研,开展了以“探寻皖南红色遗迹·传承先辈革命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探访红色圣地,对话伟大先烈
合工大学子们来到版书镇龙川村,参观皖南第一党支部旧址和梅大栋、梅大梁故居。中共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皖南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梅大栋、曹宣天为支部负责人,支部直属中共中央领导。1925年11月,遵照上级指示,梅大栋、 曹宣天决定在夜校学员中发展一批进步青年入党。梅大梁、王士祯、朱观发、朱明林、朱甲、程朝干、张照谟7名新党员,站在马克思银像前,举行了庄严的入党宣誓。
图为团队成员在马克思像前宣誓。通讯员 陈详 摄


中共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支部的建立,对于旌德乃至皖南地区的革命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皖南地区的工作正式启动。同时,该支部培养了一批有觉悟的农民革命者。这些人员在后来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参观该支部旧址,实践团队认识到:革命工作初始阶段开展之艰难。为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当地有志革命青年不惜献出生命来创办学堂、组织游行。
图为团队成员聆听皖南第一党支部背后的故事。通讯员 陈详 摄

在参观过皖南第一党支部旧址后,实践团队来到了梅大栋、梅大梁的故居。梅大栋又名梅养天,化名陈铁如,1901年出生于皖南旌德县三都梅村的-个普通农家。他是家中长子,弟弟大梁、妹妹竹娥。父亲早丧,缠着小脚的母亲梅坤云含辛茹苦,将他兄妹三人拉扯大。梅氏故居简单朴实、干净利落。这种规整的布置也是他们良好家风的反映。据梅大栋后人讲解:“梅氏兄弟的母亲在他们的革命事业中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她接受了当时自由解放的新思想,全力支持梅氏兄弟求学、传播新思想。她是一位十分伟大的女性。她清醒得知道,自己的孩子参加了革命事业之后,生命时刻都会受到威胁,她早已做好了失去孩子的觉悟。”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梅氏故居。通讯员 梅豪 摄


在参观梅氏故居过程中,经梅氏后人讲解,实践团队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梅氏兄弟一家的英勇事迹。若是梅氏兄弟没有选择走上革命道路,他们的生活应该和普通百姓一样——虽然饱受压迫,但是绝对不会有风口浪尖的危险。但梅氏兄弟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导,无法眼睁睁看着乡亲们过着如同奴隶般的生活,于是他们率先站了起来,打起了反抗富豪乡绅的旗帜,吹响了自由平等的号角。他们当然明白在红色革命力量还未发展成熟的当时,牺牲是不可避免的,“虽千万人,吾往矣”,他们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投身于伟大的革命事业之中,不惧强权,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与富豪乡绅持续斗争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种毕生奋斗、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需要人们一直传承下去。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梅氏后人。通讯员 陈详 摄

缅怀革命英雄,共续红色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无数革命英雄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没有他们就没有如今的中国。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为弘扬英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实践团队跟随梅氏后人来到了旌德县烈士陵园,致敬在旌德参与革命斗争的英雄们,学习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

旌德县烈士陵园位于版书乡龙川村。据文字记录,烈士陵园于2012年9月开工建设,2013年10月完成,整个陵园占地面积5.5亩,约3710平方米,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共迁移安葬90位烈士。烈士墓区呈阶梯形状布局,烈士墓是按照烈士参加革命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由下依次而上。烈士纪念碑上有8个金黄色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图为团队成员在烈士纪念碑前唱国歌。通讯员 陈详 摄


团队首先看到的是梅大梁革命烈士墓和梅大梁墓,庄严肃穆的墓碑之下埋葬的是梅氏兄弟烈士的忠魂。团队成员认真阅读梅大梁烈士的事迹,驻足默哀,向烈士们表示敬意。随后,实践团队走向烈士陵园,他们看到烈士墓依次排列,在顶部,竖立着高大的烈士纪念碑。团队成员在纪念碑前唱国歌、默哀并进行献花仪式。结束后,团队成员表示:他们也曾听说过梅大梁烈士的很多事迹,当得知梅大梁烈士牺牲时年仅19岁,心情更加沉重,更觉今朝的来之不易。在与梅大梁烈士相仿的年纪之下,自身也应当也如梅大梁烈士一样,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抱负。英雄烈士保护法明确指出:“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当代青年应当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关爱烈属,在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懈奋斗。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通讯员 陈详 摄
实践团队通过在版书镇龙川村红色圣地调研学习,他们对梅氏兄弟的事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皖南第一个党支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接下来,团队表示:他们将继续探寻旌德县红色文化遗址,以微博之力点亮文化火种,握紧历史的接力棒,继承先烈遗志,传承英烈精神。
(通讯员 冯齐昊 沈纪安)
作者:冯齐昊 沈纪安    来源:冯齐昊 沈纪安
社会实践推荐
  • 暑期支教润幼苗,三下乡间筑梦桥
  • 暑期支教润幼苗,三下乡间筑梦桥
  • 为吸引更多人关注乡村教育建设,召唤更多大学生投身基层建设,在蝉鸣此起彼伏的季节,我们怀揣热忱与坚定的信念,投身支教活动。
  • 07-30
  • 合工大学子皖南旌德行:红色地标巡礼
  • 合工大学子皖南旌德行:红旗漫卷皖东南
  • “探寻皖南红色遗迹,传承先辈革命精神”实践团队赴旌
  • 湖北二师学子三下乡——志愿传递温暖,爱心点亮童心
  • 青春实践路 “河”你同行,遇见石泉支教团:用青春之力
  • 览雨花台忆往昔荣,传革命意生生不息
  • 览雨花台忆往昔荣,传革命意生生不息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