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强化当代青少年对家乡文化的深切认同,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至善和尘实践团深入靖边县,细致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旨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不朽的革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为此,至善和尘实践团积极联络靖边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成功搭建桥梁,与当地英模代表及烈士家属建立了联系,定于2024年7月20日至21日开展一系列深入访谈活动。
而我很有幸地,作为工作人员之一,参与了7月21日对英模郭万彪与烈士曹伟的母亲冯玉兰的采访活动。说实话,在前往他们家中进行采访之前,我有些诚惶诚恐。我实在是太敬佩烈士英模,以至于想做到尽善尽美;但同时我又太过重视,以至于反复质疑自己能否做好。于是我做了自以为足够的功课:我仔细调查了烈士英模的生平经历,我设计了很多个问题......我以为这就足够了。但是当我真切地看到英模郭万彪、看到烈士曹伟的母亲冯玉兰,我犹豫着,甚至连一个设计好的问题都问不出口。
我们先去的是英模郭万彪的家中进行采访。英模郭万彪的年龄很大了,九十多岁,或许我们叫他郭爷爷更为合适。郭爷爷近期虽历经手术,思维略显迟缓,但那份眼神中的清澈与坚定依旧不减当年风采。然而,岁月还是在郭爷爷的身上悄然留下了痕迹。他的听力逐渐衰退,需要人们提高音量才能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在采访中,郭爷爷和我们讲述了他的经历:十四岁开始当兵,那个时候他甚至没有枪立起来高;参加各种大大小小的战役,以至于陕甘宁边区都留下过他的足迹......而谈及让郭爷爷获得一等功的解放兰州战役时,他却沉默许久,眼中闪过一丝晶莹。我在准备采访相关内容的时候设计了关于解放兰州战役的很多问题,但是此时郭爷爷的沉默却让我没有、也不敢问出。气氛实在是太沉重了,爷爷的悲伤就像是一团厚重的水雾弥漫在空气里,压得人喘不过气。
郭爷爷平复了很久的心情,给我们讲起了解放兰州战役。他说,与许多战役的速战速决不同,解放兰州战役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拉锯战,整整持续了七天七夜。郭爷爷说,当时部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武器弹药的短缺。更为严峻的是,由于运输工具的匮乏,这些宝贵的物资只能依靠战士们用人力一步步驮运到前线。然而,比短缺的武器弹药更让战士们感到绝望的是食物的匮乏。万幸,当时正值农作物成熟的季节,郭爷爷和战友们依靠着田野中的胡萝卜、土豆等简单食物,硬生生地撑过了那七天七夜,成功解放了兰州。
图为英模郭万彪在讲述解放兰州战役。王梓帆 摄
在这个过程中,郭爷爷回忆起了并肩作战的战友。他说,他们小队负责操作火炮,一共5个人。然而,在一次激烈的战役中,一枚炮弹突如其来,瞬间夺去了三位战友的生命,甚至有一位战友的一块皮肉飞到郭爷爷的脸上。讲到这里,郭爷爷的情绪十分激动,他不断地给我们比划着那块皮肉贴在脸上的位置,动作里透出深深的悲伤之情。这枚炮弹让小队失去了3位战士,却也让存活下来的人在心底留下了永远被火药灼烧着的、无法愈合的伤口。我望着郭爷爷的脸,却仿佛看见了那块战友的皮肉留下的永久的烙印,一直隐隐作痛却无法抹除。
随后在我们的恳求下,郭爷爷拿出了他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他获得的勋章,还有他曾用过的肩章和写满字的笔记本。郭爷爷抚摸着这些珍贵无比的物件,一件一件如数家珍地给我们讲述着物品背后的故事,饱含深情。
图为郭万彪在介绍“百宝箱”内的物品。王梓帆 摄
而在采访烈士曹伟的母亲冯玉兰的过程中,我们更是小心翼翼。白发人送黑发人本就悲哀,我们不愿意再次撕裂这道伤口。于是我们从日常聊起,从冯奶奶新养的小狗说到最近儿子儿媳照料的生活,从每天两次出门散步说到前几年生的病,我们聊了很多,但只字不提她的大儿子曹伟,生怕引起她的悲伤。
图为冯玉兰在讲述烈士曹伟的事迹。王梓帆 摄
但冯奶奶很清楚我们的来意。奶奶很平静地说,你们想问什么就问吧,于是我们终于聊到了曹伟烈士。冯奶奶说,他是为了救一个新兵牺牲的。在军事演习中新兵本来需要把手榴弹抛远,但他失误了,曹伟烈士立刻冲上去把新兵按倒,但自己却来不及卧倒了。冯奶奶喃喃道,当时军队的人把他带过来,他已经说不出话了。
曹伟烈士的牺牲是一个悲壮的起点,但他的精神却像一盏不灭的灯,照亮了后来者的道路。冯奶奶的二儿子,作为烈士的弟弟,选择以同样的方式——加入军队,来延续哥哥未竟的事业,这既是对哥哥的一种缅怀,也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深刻追寻。十二年的军旅生涯,是他对这份选择最坚定的承诺和践行。而今,冯奶奶的孙子再次踏上这条道路,这不仅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精神与信仰的接力。他追随父辈的脚步,进入部队,承担起了保家卫国的责任。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一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比如对家国情怀的坚守,对英雄精神的传承。通过这次采访活动,我更加坚信这一点。在与英模烈士和家属的深入交流中,我感受到了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与力量,它如同一股温暖而坚定的力量,鼓舞着每一个人前行。
通讯员 汪曼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