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涧西区工业发展历史,寻找“同龄人”历史记忆
洛阳涧西区是一个因工业而生,因工业而兴的辖区,”一五“计划期间,我国156项重点工业项目,有6个落户于涧西区,一拖,洛轴,中信,河柴,洛铜,洛热,留下众多工业遗产资源,形成厚重的红色工业文化,孕育了独特的红色基因。适逢建国75周年,为充分发挥”五老“亲历者,见证者,实践者的优势,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学院的支持下成立了”记忆守望“实践团,记录涧西区社会,工业,教育发展变化,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感受新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
采访洛轴员工,了解涧西工业历史。
7月2日下午,在指导老师赵康迪的带领下,实践团队成员前往洛轴南山生活区采访王可娇老人和李同江老人。王可娇奶奶虽然75岁高龄,但仍精神抖擞为我们讲述了在洛轴17年的工作经历,从原来的简陋工厂到一座座新厂的建立,奶奶都奋战在轴承生产的第一线,生产的轴承被广泛应用千农机和军用飞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无一不需要轴承,为祖国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与王可娇奶奶合影 王岚昱供图
于此同时,另一组队伍采访了李同江老人,李同江老人曾担任洛轴车间管理人员,他向我们分享了他眼中洛轴的变化。从1969年到厂工作到1983年退休,李爷爷告诉我们,最开始由于的技术落后,他们使用算盘进行工作,每天早早到工厂进行机械设备检查,每个月上百种产品种类和型号,都铭记王心,工作十分复杂。他见证了工厂从手动操作到自动化,智能化的转变。李爷爷在访谈结束对青年学子提出嘱托,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有恒心,耐心,和信心,认真负责,不能辜负党的培养。
采访退役军人,铭记青年使命担当。
7月3日,“记忆守望”实践团第一小队四人去采访了王守义老人,王爷爷在洛阳轮胎厂工作,青年参军,76年从部队下来,先是在西工区干了九年电工,后来临危受命担任车间书记和主任,他负责的车间里有锅炉,仪表,水电等等,全厂的动脉都在这里,一不小心就会造成爆炸,工作十分危险。每天都需要反复检查这些设备,避免车间出现意外,不管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他作为车间负责人都需要到场。王爷爷感叹车间工作非常辛苦,需要时时操心比他干电工的时候累很多。虽然辛苦,但是王爷爷从不抱怨,认真负责地对待每项工作,他说,我不能对不起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

王守义所获得的奖牌 时嘉悦供图
“记忆守望”实践团第二小队前往涧西区青岛路一社区对钰隆集团退休工人牛宝森老人进行了访谈。牛爷爷于49年5月份出生于龙门东边的诸葛镇(现如今为宜宾区)。抗美援朝时期,学校会组织学生为远方的志愿军写信,这样的儿时经历在牛爷爷心中埋下参军报国的种子。1969年,20岁的牛爷爷进入炮兵部队,刚进入部队就遇到了珍宝岛战役,因为牵扯到形势紧张,当时一级战备,牛爷爷由山东潍坊调到山西太原进行军事训练。刚开始军事装备不好,六七个人才有一门炮,打炮要通过录像学习,条件艰苦。76年回到洛阳,从事车队工作,直到退休。访谈结束,牛宝森老人寄予书院学子以厚望。书院学子将继续努力,继续踏上寻找共和国同龄人,守望历史记忆的道路。
第三小队成员前往涧西区东方一小社区采访赵海燕奶奶。奶奶于1949年七月份出生于驻马店,师范毕业了以后,八十年代调到洛阳东方一小执教,2005年退休,从事了将近三十年教育行业,奶奶很热情地向我们分享了洛阳涧西区教育行业的发展演变。从煤油灯到气灯,电灯、从土房子到小平房,小楼房、从黑板到投影仪,电脑、从一个人制作教具到学校一批批新教具的购入,赵海燕奶奶见证了太多变化。“刚到学校,为了提高他们的兴趣,所以那时候自己做教具。自己做的教具就是小动物、小花、水果,比如梨和苹果等等,这些东西就是孩子喜闻乐见,把这些东西贴到黑绒布上,很直观。”教具虽然简单,但是却包含一位老师的真诚和负责。奶奶非常看重兴趣教育,她说:“注重素质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思维素质,提高学习的兴趣。孩子开智有早晚,咱们就是以鼓励为主,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把“要他学”变成“他要学”。得用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以鼓励代替批评,看见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奋斗者,正青春,他们现在仍未停止奋斗的脚步,活跃在社区服务的活动。透过他们,仿佛见到那个热血青春的年代,无数像他们一样的人奔赴在国家生产的第一线。这正是我们所追寻的榜样。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实践小组对涧西区甚至是洛阳的社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每一个行业发展的背后都有无数劳动者的奉献。从1958年中国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出厂到如今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涧西区工人秉持劳动精神,推动涧西区的工业发展一步步向前迈进。青年人的命运从来与时代紧密相连,未来时代的发展仍需我们续力,仅奋斗之我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 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