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当代社会的隐性伤痕
发布时间:2024-08-05 阅读:
通讯员 邹新琦)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连接了全球,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一种新的社会问题——网络暴力,也悄然滋生,成为当代社会的一道隐性伤痕。为了进一步调查当今社会中的网络暴力现状,2024年8月2日,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净言”社会实践队在山东省蓬莱市开展采访活动,在充分调研相关案例的同时,对当地居民进行采访,了解他们对网络暴力的一些看法。
近期,一起网络暴力事件再次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一名网络博主因为分享了自己的减肥经历,遭到了大量网友的无端攻击与谩骂。这些恶意评论不仅涉及其外貌,甚至对其人格进行了侮辱。尽管她尝试通过正面回应来化解矛盾,但网络暴力如同野火燎原,一发不可收拾。最终,这位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篇长文,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无助,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网络暴力问题,引发了广泛共鸣。
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言语攻击、恶意诽谤、人身威胁等行为,它具有即时性、匿名性和广泛传播性,使得受害者难以应对,且伤害往往深远。网络暴力不仅限于个人之间的冲突,也常常出现在对公共事件、名人、甚至普通网民的讨论中。这种暴力行为,不仅伤害了个人的情感与尊严,还破坏了网络环境的健康与和谐,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面对网络暴力,社会各界正在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政府层面,通过立法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打击,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网络平台也承担起责任,加强内容审核,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对恶意信息进行屏蔽与处理。同时,社会各界呼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公众的网络素养,倡导理性表达,尊重他人。国家也为强化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推进并规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建设应用,加快实施网络可信身份战略,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近日研究起草了《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于26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期望这其中的种种努力,可以为我们的网络环境带来一股清流,消去几分浊气。
对于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心理支持显得尤为重要。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与社会团体提供了心理援助热线,帮助受害者缓解心理压力,重建自信。学校与家庭也应加强青少年的网络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学会自我保护,避免成为网络暴力的参与者或受害者。
网络暴力,是数字化时代的一场无声战争,它考验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与个人的道德底线。解决网络暴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家庭以及每一个网民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理性的网络环境。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用爱与理解,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网络社会,让互联网真正成为连接人心的桥梁,而非伤害的工具。
作者:大学生网报 来源:大学生网报
社会实践推荐
- 醴陵之行
- 在历史文化学院的组织下,我们进行了专业考察,参观了渌江书院、李立三故居和醴陵陶瓷博物馆,收获颇丰。
-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