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坊负责人
我们来到加工坊拜访这里的负责人罗芸女士。她向我们展示了各种精美的非遗手工艺品,如刺绣、蜡染等。她说:“村寨里以往赋闲在家、照看孙辈的嬢嬢们,因此有了在家门口、江水边、榕树下发挥特长就业创收的机会。”手工坊不仅保护和传承了传统文化,还为嬢嬢和宝妈们提供了就业机会。许多宝妈通过手工坊的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年轻绣娘 年轻绣娘代表吴帮竹阿姨特别说到:“手工坊给我们这些宝妈提供了灵活的就业方式。苗绣制作是我们的工作内容,我们可以把小孩带到手工坊,一边照看小孩一边工作。”此外,吴阿姨还告诉我们手工坊的苗绣染料是板蓝根。手工坊定点对接了19处乡镇种植、收购板蓝根,也以此带动农民增收。“政府有好的政策,我们这儿的妇联也有锦绣计划培训项目,让我们的手头功夫越来越好了,做出来的东西也越来越漂亮了。”
嬢嬢绣娘
我们也对手工坊的其他嬢嬢绣娘进行了采访,大部分嬢嬢都很高兴自己的苗绣侗绣技艺能在手工坊实现赚钱变现。在我们与其中一位嬢嬢杨水竹阿姨聊天的过程中,杨阿姨说:“村超爆火之后,手工坊的订单量大幅增加,车间最多能有95名绣娘一起工作,让我们都有活儿干,有钱赚了。”
三、古州老街
位于“村超”足球场附近的古州老街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文化商业街,这里的店面以自产自销苗绣制品为主。精彩的球赛为这条古老的街道带来了人气,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和“村超”流量对当地就业的影响,我们采访了在古州老街开店的店主。一位银饰店的老板说道:“以前平常店里都比较冷清,只有过年的时候客流量才比较大。村超火了,来这边玩的客人也多了,我们的生意也比之前好了。”多数店主表示,“村超”的火爆不仅吸引大量游客到访榕江,也明显改善了当地的就业情况。游客们很喜欢当地的苗绣产品,也对当地的非遗文化很感兴趣。近年来返乡创业和继承苗绣的人数有所增多,街上新开的店铺数量也随之增长。
四、活动总结
“母亲回家”手工坊融合村超文化元素和非遗文化苗绣技艺,形成闭合全产业链,为基层绣娘、农民等群体提供了就业岗位,是结合民族文化与现代就业需求的一种创新模式。随着村超赛事的日益火爆,古州老街迎来了更多的游客,店主们传承苗绣文化、结合村超元素,亦迎来了新一轮就业机遇。榕江县在快速发展的途中不忘向基层就业者伸出橄榄枝,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在特和社区的文化熏陶下
传统与现代交织
共同谱写着就业的新篇章
让我们继续前行
迎接更多美好的可能
敬请期待“知黔程”的下一站
车寨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