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情系桑榆,“兴”火“乡”传

发布时间:2024-08-18     阅读:
情系桑榆,“兴”火“乡”传

  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积极响应共青团团中央、江西师范大学校团委有关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2024年8月1日,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情系桑榆,‘乡’约振兴”实践队怀揣着青春梦想、洋溢着盛夏激情,以社会实践为桥梁,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和特点,赴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中源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中源乡,是靖安县最偏远的高岭乡镇,位于靖安县城西南部,坐拥赣、湘横贯的九岭山脉中段腹地,距离江西省省会南昌市仅114公里。经历两个小时的车程,实践队的队员们抵达中源乡,“平涛沃野,碧水绕田”,一副诗意栖局的生态画卷,就这样在队员们眼前徐徐展开。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队员们通过产业调研、政策宣传、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多种形式,以实际行动助推中源乡产业发展。

实践队抵达中源乡合影 李佳浩供图
向外探寻,求振兴之路
  为了让团队更好地理解中源乡的风土人情,了解中源乡的发展历程,切实践行“三下乡”活动目的,8月2日,在学院张普伟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全体队员同中源乡民宿协会钟巍会长进行了深入的访谈。
  通过访谈,队员们了解到中源乡在乡村振兴和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政策背景下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乡村避暑旅游,由最初的暑期房屋出租发展到后来的避暑康养民宿,由三坪村单一发展到实现中源乡全面资源整合,各村联动发展,真正将“凉资源”转变为“热经济”,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演绎出了脱贫攻坚的精彩传奇。
采访民宿协会会长钟巍 何佳供图
“我们中源乡20多年民宿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自由发展阶段,二是蓬勃发展阶段,三是规范发展阶段,四是当下的品质提升阶段。中源乡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这一业态的形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钟会长的话语给了实践队员们莫大的启迪,任何事情从不肯能到可能,都离不开久久为功的努力。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目前,中源乡登记注册的民宿接待点超900家,床位数近三万,相关从业人员达6000余人,乡村年收入总额达到两个亿。中源乡充分调动外部资源,终于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之路。
向内思考,听一线心声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为促进中源乡避暑旅游业态向好发展,实践队员们面向当地游客及村民,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倾听民众心声,收集民众建议,充当起政府与民众间的“传声筒”。
在走访当地村民时,队员们切实地感受到当地的淳朴民风,见识到村民的勤劳善良。晨光初照青山时,村子上空便已经升腾起袅袅炊烟。农家乐经营者胡阿姨向队员们说到:“乡镇府大力支持农家乐的发展,路越修越好,还多了很多休闲步道和凉亭,变化可大了!以前村子里大部分人都在家务农,靠天吃饭几乎没什么积蓄。现在靠着低息贷款政策家家户户建起新房,都经营农家乐,一起致富,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我们为了服务好游客,每天要很早起来备菜、打扫,虽然辛苦,但是有回报,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通过和村民交谈,中源乡农家乐的实际经营情况在队员们心中更加具象化。一条条整洁的公路,一项项暖心的政策村民,把满满的获得感、稳稳的幸福感实实在在地送进村民家中,同时,村民们参与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通过队员们的笔尖得以记录。
走访调研当地村民 林佳丽供图
  来到中源乡避暑的游客多为已经退休的老年人,在接住“银发社会”所带来机遇的同时,中源乡避暑旅游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爷爷您在中源乡还适应吗?住得安心吗?”“奶奶您觉得中源乡这边的娱乐活动多不多?会感觉无聊吗?”“您觉得中源乡这边有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一声声关切的询问中,老年游客们也乐于敞开心扉同队员们交流。一位从南昌来的退休老人向队员反映道:“中源乡这地方很凉爽,非常适合避暑,交通也方便。但是路边的公共厕所和用于休憩的长椅数量需要增加,医疗水平也需要提升。我们年纪大了,生活容易产生不便,所以希望中源乡这边的基础设施能更加完善,满足我们的需求。”
采访老年游客 王燕平供图
  同村民和游客交谈后,实践队员能够更加全面地看待中源乡的发展现状。走访结束后,将收集到的数据和意见建议及时以书面形式反馈给中源乡政府,并得到高度重视。
向下扎根,破“季节”困局
  中源乡多次获得中国十佳避暑康养小镇、江西4A生态乡镇、江西特色小镇的荣誉,以及"快乐候鸟村"的称号。这里的的避暑旅游产业已然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美中不足的是,避暑旅游的旺季仅在暑期的2-3个月,时间较短。如何打破季节性困局,让中源实现从“夏季游”到“四季游”的转化,是中源各方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调研过程中,实践队队员深入挖掘中源乡传统文化,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发展不失为打破季节性困局的一大法宝。走进中源乡书香文化园,几位村民正在挥毫泼墨,两侧的墙上挂着村民的书画作品和中源书法文化介绍。穿廊而过,农家书屋、乒乓球室、茶室、棋艺室、舞蹈室等一一呈现眼前,不仅供当地村民活动,还有不少老年游客参与其中。“这里原来是陈氏祠堂,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改建成如今的书香文化园,成为中源传统文化的一大标志。”村民陈先生热情说到。失真的文旅地并不少,但中源没有放弃这份“真”。在这里,保护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标语,而是生活的韵律,是文化的呼吸。
村民书法作品 王燕平供图
  此外,中源学校的胡老师向实践队队员们介绍到:“为传承发源或潜藏于乡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习俗等,还在中源学校开设了软笔书法班、钟家武术班等,鼓励孩子们争作文化传承人。”他们想要让艺术和美进入孩子们心中,想要孩子们既能向下看,又能向上看,让中源这片土地上的传统文脉同孩子们产生链接。
实践收官合影 党清梅供图
  走过万顷绿色,听过山雨匆匆,实践队的靖安之行在一张张合影中画上圆满句点。“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实践队队员表示,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让“乡村振兴”对我们来说不再是“纸上谈兵”,真正领悟到“农村天地广阔,青春大有可为”的深刻内涵。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将持续引领青年学子投身乡村振兴一线,继续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开展实践调研,促使学子们在乡村振兴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用所学专业知识为中源乡振兴发展赋能添彩,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王燕平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情系桑榆,“兴”火“乡”传
  • 2024年8月1日,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情系桑榆,‘乡’约振兴”实践队怀揣着青春梦想、洋溢着盛夏激情,以社会实践为桥梁,结合所
  • 08-18
  • 【音乐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扎根家乡沃土,追寻红色记忆
  • “法治护航,青春成长”——“法治未来”青年实践团深入黄岛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
  • 医路同行,播种希望
  • 医路同行,播种希望
  • 为了增强青少年对于生活安全的意识,引导青少年阳光向上的蓬勃精神,同时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到乡村,为乡村教育注入了
  • 08-18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