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全面、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医保制度在贫困人口大病救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武汉大学“乡有所医,医有所保”实践队聚焦乡村医疗保障制度,队员们于2024年7月17日到8月10日期间分别前往湖北、河南、河北、四川、湖南等地的乡镇卫生院进行实地调研,在基层一线的乡村卫生所(院)与乡村医生们进行面对面对话,感受乡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实际效果。
队员彭一馨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泊江海镇柴登村调研时了解了卫生院在医疗保障制度中发挥的独特作用,获得了乡村一线扶贫工作者的独特见解。乡村医疗保障制度,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参保的范围越来越广,人数越来越多,可报销的病种数量、报销比例均有明显上升,基本覆盖了乡村居民的就医需求。彭一馨在与居民的对话中发现,大病保险制度的完善,有效缓解了人民群众因重特大疾病造成的经济压力;医疗救助体系的建立,为困难群体提供了必要的医疗服务和经济支持,确保其不因病致贫或返贫,切实提升了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的建立,使慢性病患者受益。

队员常烜晨在山西省晋城市走访调查了城区、泽州县、阳城县三个县,在晋城市当地卫健委和当地诊所,收集了关于医保制度的基础资料,与村民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医保制度的看法和实际需求,听取了群众在实际生活中对医保制度的呼声。他深刻感受到医疗保障制度在乡村地区的显著成效:一方面,医保制度有效减轻了村民们的医疗负担,使他们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疾病,在面对疾病时更加油国家给予的底气;另一方面,医保制度的实施也促进了乡村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乡村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
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国家老龄化趋势加剧,社会保障体系面临较大的财政压力,这直接导致了乡村医疗保险的起报线设置较高,且超出封顶线的部分无法得到报销。另外,由于乡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医保报销主要依赖纸质材料,使得整个流程变得复杂且耗时较长。再加上医保目录更新速度较慢,无法及时跟上医药技术的发展步伐,导致一些新药和特效药物未能被纳入报销范围内。
基于上述问题,队员们向当地有关部门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可以适当降低医保起报线,并通过宣传教育工作来解释设置起报线与封顶线的重要性,提升他们对医保政策的认知和实际操作能力。考虑到城乡收入差异,还可以根据乡村与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情况,调整各自应缴纳的保费比例,使乡村居民的缴费标准略低于城镇居民。其次,建议扩大医保报销目录,尤其是将一些高额的检查费用纳入报销范围;相关部门应当加快医保目录的更新速度,及时将那些临床必需、疗效确切的新药纳入报销范围,并加强乡村药品供应体系建设,确保村民们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药品。最后,为了简化报销流程,有必要加强乡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推广使用电子医保凭证。
医疗保障制度在乡村地区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它不仅关乎村民们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到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队员们通过亲身采访调研坚定了为乡村医疗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同时也充分考虑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求,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地生根、惠及民生。
队员吴奇:在实践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基层工作者身处惠民工作的第一线,不仅要确保政策的顺利落实,还要积极听取群众的意见,并能够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灵活应对。这一实践过程不仅提升了我个人的能力,也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卫生院和村民家中的情况,从而对乡村的医疗保障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我更加意识到应该深入基层,关注乡村医疗保障的最新动态,通过调研了解民生需求,针对存在的难点痛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队员丁依: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我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对医疗保险政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更在多个方面促进了我的个人成长。在乡村的田间地头,我学会了倾听村民们的需求和心声。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和与群众紧密相连的工作方式,极大地锻炼了我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此外,乡村医生的耐心品质和专业素养也激励我向